快捷搜索:

「悦读」胡芳胜:大三弦南方传承人

 

来源:淮海晚报 王卫华

核心提示

到常熟理工学院打听教器乐的客座教授胡芳胜,或是到常熟尚湖边打听市老干部艺术团的胡老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胡芳胜77岁了,他的大三弦也弹得出神入化了。他成了大三弦在南方的传承人。

大三弦作为一个主要流行在北方的器乐,胡芳胜在北京拜萧剑声为师学艺,带回到了淮安,在他退休后,又来到了苏州常熟,在南方开始得到欣赏与传播……

胡芳胜是个很随和的人。到了他家,听说我也喜爱音乐,胡老就拿出乐器,一件一件演奏给我听。很认真的。琵琶要戴上五个假指甲,他一个一个戴上。调了音,调足了丹田气,一曲《十面埋伏》就喷涌而出。看那老琴琴面上,因几十年的弹奏,已有很大一个凹陷。弹完三首琵琶曲,他拉起了二胡;拉完二胡,又弹起了小三弦,对,他屋里还放着几把小提琴……“看来您不仅会演奏大三弦呢,对不少弦乐都能演奏吧?”

听了我的话,胡芳胜笑了,他说他1959年上淮阴戏校时第一个专业是笛子,老师是一位僧人。老师中气足,笛子吹得好,但胡芳胜却屡屡把笛膜弄破,报告老师说没法吹了。老师很无奈,最后让他转行学了弦乐。为什么这样做?不是笛子吹不好,当时三年自然灾害,饭都吃不饱,怕吹笛子把最后一点中气吹没了。现在想起当年的想法,胡老哈哈笑出声来。

胡老还是个讲义气的人,讲义气的人往往耿直。学校里有五个好友,吹拉弹击奏正好一个戏剧乐队。小伙伴们就相约:要到一个剧团就一起去,绝不分开,一辈子生生死死不分开。毕业分配了,组织上把他们分到不同的剧团,他竟然“抗旨”,拒绝与小伙伴们分开。最后,个人当然抗不过组织,他还是去了个剧团。但他讲义气的做法,让小伙伴们终身敬佩。

到了剧团,排演歌剧《白毛女》,伴奏中要用柳琴。剧团领导出差去上海买了一把回来。他弹了一次就不肯弹了,琴的音不准。上海的乐器音不准,那哪里的准?徐州的柳琴准!他要求自己去买,否则就不弹了。他不能凑合,他得对自己的技术水准负责,对每场演出负责。面对固执的他,领导同意了,让他自己去徐州挑了一把柳琴回来。胡老更是一个好学的人。他学大三弦开始也是因演出需要,但他拜了一个好老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可称为中国大三弦现代第一人的萧剑声,从此走上传承弘扬大三弦之路。

大三弦,是蒙古、满、汉等民族弹拨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省区。南方地区通行的是小三弦。古老的三弦,最早在北方军队中使用。到了蒙古人一统中原建立元朝,三弦又成为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到了清代,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将三弦放长加大,创制成大三弦。它声域宽广,音色雄浑,在器乐中独成一境。乐队中有了它,便会生成滚滚洪流排山而来的气势,让人胸襟震荡。大三弦从此在民族乐器中有了独特的位置。但缺憾是,因为独特,有了一定的地域范围;因为加大加长,需要演奏人身高臂长。这便限制了它的普及性。

萧剑声教授对大三弦这古老器乐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萧剑声,1928年生,湖南人。他1949年参加解放军四野,任宣传队员;1952年他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专业为三弦。1954年他为总政文工团团员,1964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当教师。他主教三弦(含大三弦),三弦其他学院没有设这专业,没有现成的教材;三弦虽然历史悠久,资料却散落于民间。萧剑声就利用寒暑假去各地收集传统曲目和技法,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由此编出教材,移植、改编和创作了一大批三弦曲,如《梅花调》、《椰林鼓声》、《刘胡兰》等,逐步把三弦推向独奏乐器的新地位。

就在这时,到北京出差的胡芳胜在中国音乐学院见到了萧剑声老师,并为大三弦的琴声所吸引。萧老师认为胡芳胜身高臂长,很是块学大三弦的料。胡芳胜信心大增,当即拜萧剑声为师,开始主攻大三弦。

有原来弦乐的基础,学大三弦并不算太难。但他谦虚谨慎,从帮萧老师刻钢板、印教材做起,一点一滴地学习萧老师的技艺特点,得到最早练习萧老师收集来或创作出曲目的机会。然后,他把大三弦带回了剧团,大三弦雄浑的气势,在《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珊瑚》《洪湖赤卫队》《万水千山》《长征组歌》《沙家浜》《小二黑结婚》等剧目中响起,大三弦作为一个主要流行在北方的器乐,来到了淮安,在他退休后,又来到了苏州常熟,在南方开始得到欣赏与传播……(王卫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