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一张手工草席可睡30年,汕头外砂草席驰名海内外

 

(来源:汕头文化云,只做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外砂织席技艺始于清康熙43年即1704年。


20世纪30年代初期,外砂人在传承保护该技艺基础上,发明了色席和印花席的织造印染技艺,使整个织席业进入规模化生产,并出口远销东南亚和美国旧金山的潮人生活区域。


2015年,外砂织席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砂织席一般采用十道工序生产工艺流程,分别是破草、晒草、压直、择草、布绠、规席、印花、蒸汽、推实、修剪。十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考究。



来自外砂镇凤美村的陈楚鑫(外砂织席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他在1970年进入镇织席厂,开始从事织席生产,1992年起,陈楚鑫利用原有的工厂继续从事织席生产,至今已近50年。


目前,在外砂镇范围内,陈楚鑫师傅的织席技术全面,工艺细腻,保持传统的原材料,产品质量上乘,整个技艺保留原生态。



外砂草席是以天然茳芏草为原材料,草质轻,具有吸湿和散气的特性,能随天气冷热湿燥起到调节空间湿度双循环的效果,因而用茳芏草织成的席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砂织席技艺中的印花工序,是其他席类产品所没有的,设计的印花图案达100多个,使产品更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这些印花图案具有潮汕民间特色,为草席增添了艺术审美意趣。



一张一米五的席子至少需要4小时,一张一米八的席子至少需要8小时,陈楚鑫夫妻俩一天大概只能编2张席。



一张席子开始了编织后必须在当天内完成,否则若天气不好、夜晚潮湿,草也会受到影响。


而席子也需要天气配合——完工之后需要有阳光天直晒,把草本身的水分再蒸发掉以后,席子才会更加固实起来。



在下压席扣的过程中,有些咸水草会被压断,陈师傅都要细心把它们挑出来,否则席子就会留下一条缝隙,席子就成了次品,对于匠人来说,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



席头与席尾的不同是区别于纺织机器体现出手工艺的地方,一般机器的织席产品席头与席尾工艺相同。而手工制的席尾收尾工夫有讲究,陈师傅的席尾收尾工夫最为特别,在外砂家户喻晓。


一张席子完成编织后两旁有多余的参差不齐的草,这时需要的是收边。收边要分别修两次,一次剪短,二次修齐。陈师傅边说边拿着剪刀一边演示起来。看着他的娴熟手技修剪没两下子就修完了。



一般席子软而薄,因此不能立起来。而外砂织席厚实而有分量,在陈师傅的动作下均可以站立起来摆放。



外砂织席技艺是一项纯手工的民间传统技艺,具有浓郁的潮汕民间传统特色。无论从草席印染的发明、创新,还是从众多织席作坊、专营商号的规模,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外砂的织席业在潮汕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