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柏群:用另一种方式把燕京八绝“带回来”
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柏群,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
2023年9月,柏群以国家级非遗“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的身份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在那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里,见到了众多先辈们制作的金漆镶嵌艺术精品。
对柏群来说,这是一次奇妙的遇见,但没有太多想象中的沮丧和不平,因为今天的传承人制作的作品,每每在海外展出,也总能引起人们的惊叹。“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造就了这些传世的珍品,几百年后,我们的手艺还在,传承还在。”柏群觉得,在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国度里,一些新的东西正在萌发,和文化相关,也和自信相关。
生长在漆器厂区的孩子
过了10月,北京逐渐开启了最美的季节,红墙绿瓦的古典建筑,深藏在色彩缤纷的彩叶中,偶尔露出飞檐吊角,仿佛讲述着千年不绝的故事。
在京西模式口,一座名为承恩寺的千年古刹中,“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坐落其间,博物馆中藏着数百件传统宫廷技艺制作的作品,有金漆镶嵌仿故宫穿云龙屏风、花丝镶嵌“盛世繁花”手包套装、景泰蓝“万寿无疆”碗。
燕京八绝博物馆馆藏展品,金漆镶嵌穿云龙屏风陈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柏群是这座博物馆的馆长,除了外出交流考察,他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处理博物馆的事务,鼓励大师工作室的年轻传承人们认真练习技艺、创作作品。
和刚刚接触非遗技艺不久的年轻人们不同,柏群从小生活在传统技艺环绕的环境中。他出生于北京,从小在北京金漆镶嵌厂长大,父亲是金漆镶嵌的工匠,也曾经担任过厂长,同时还是清宫造办处的第五代传人。
北京金漆镶嵌厂成立于1956年,员工主要是宫廷造办处的漆器工匠和他们的传承者,柏群的父亲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后,北京金漆镶嵌厂一度非常繁荣,制作的工艺品远销全球,员工最多时有2000多人,那时候的漆器厂,人们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漆器正在制作。跟着父亲在厂里玩的柏群,也在那时候看过很多金漆镶嵌的重器,唯美的屏风宝座、华丽的神佛造像,“那时候其实就能够感觉到震撼,那些漆器,有的堂皇大气,有的精致到极致,有的给人豪迈之感,虽然自己还不懂工艺,但看得多了,多少也有些感觉。”
尽管惊叹于漆器的精美和繁复,但当时的柏群,并没有想过有一天要继承父辈们的技艺和事业,他和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进入了一家媒体就业,渐渐远离了代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和那些凝聚着无数代手艺人审美和创造力的艺术品。
从小就流着传承人的血脉
金漆镶嵌是“燕京八绝”之一,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同为国家级非遗技艺。
燕京八绝博物馆馆藏展品,金漆镶嵌八吉祥银锭套盒。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和许多非遗一样,“燕京八绝”也曾经面临困境,即便它们是从宫廷中走出来的,也同样在现代化市场中遭遇传承中断的风险。
上世纪90年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北京金漆镶嵌厂生意渐渐变少,入不敷出,手艺人们大量流失,从小生长在这里的柏群,亲历了厂区由繁荣到落寞的全过程。进入21世纪,金漆镶嵌濒临破产,面临改制,柏群的父亲柏德元当时正是北京金漆镶嵌厂的厂长,也是改制成股份公司后的公司负责人。
在厂子最艰难的时候,柏德元曾经问柏群,是继续在媒体工作,还是回到厂里,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几乎没有人看好一个面临破产和改制的企业。
柏群的父亲和柏群谈了很多次话,而让柏群真正下决心的,是一次父子谈话中,他父亲说的一句话,“你从小就流着传承人的血脉,你就是传承人。”
“这是老一辈的精神,他们对自身从事的行业,有坚定的信念,对千百年传承的技艺,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柏群说。
2003年,柏群辞去媒体工作,逐步进入金漆镶嵌行当,组建了金漆镶嵌厂的品牌推广部,在厂里,他更大的优势是推广和宣传金漆镶嵌工艺品和技艺,这是他的长项,也是当时的金漆镶嵌厂最缺乏的。
与此同时,柏群也开始跟随老一辈的传承人学习金漆镶嵌髹饰的技艺。尽管从小接触金漆镶嵌,但实际上,他从没有真正学习过,更没有练习过。这是一门需要刻苦锻炼的技艺,仅仅了解原理,远远称不上是一个手艺人,更不用说传承人。
柏群正在制作金漆镶嵌作品。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金漆镶嵌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运用镶嵌、彩绘、雕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开彩、断纹、刻漆、金银、罩漆等装饰技法,是一门复杂而精密的手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同样一片叶子,老师傅画出来只有2毫米,你照着画出来却是5毫米,这就不行,说明没练会。”柏群说,“过去的手艺人入行后,没出师之前很多年收入都不高,就是因为学徒期间技艺的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
走出宫廷的精美作品
对技艺的传承来说,时间的打磨至关重要,但对困境中的金漆镶嵌厂来说,时间恰恰是最珍贵的。
“既要保证技艺的传承,也要让手艺人们有饭吃,这是当时最难的。”柏群说。
和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同样命运的,还有燕京八绝中的其他技艺,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
燕京八绝起源于明清时代的宫廷技艺,尤其是清代的内务府造办处,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工艺技术和人才。清朝落幕后,造办处的手艺人们散入民间,金漆镶嵌髹饰等八种过去宫廷专用的技艺,被合称为“燕京八绝”。
燕京八绝博物馆馆藏展品,金漆镶嵌福寿挂屏。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燕京八绝形成于民国时期。”柏群说,从宫廷中走出的手艺人们,在北京各处建立了很多小作坊,也把过去的宫廷造物,带到了寻常百姓家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种现代工艺品的冲击,传统的技艺逐渐式微。
对柏群和其他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来说,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元素风靡世界,许许多多的传统技艺和作品,再一次受到举世关注。
“其实在奥运会之前,我们国家对非遗保护的力度就越来越大,很多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承,奥运会的举办,又使得这些技艺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被世界认识。”柏群说,“那时候我就想,能不能把燕京八绝融合在一起,建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好地把传统技艺推广出去。我父亲觉得不容易,但我想,还能比之前那种困难的处境更难吗?”
从2008年到2010年,柏群从年轻的传承人开始,号召散落在各处的传承人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燕京八绝的团队,一些前辈大师也加入其中,“他们为了支持我们,也和我们团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把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做好。”
柏群和年轻人进行交流。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2010年,在京西石景山的千年古刹承恩寺,燕京八绝艺术馆正式建立,这里也是燕京八绝的传承保护基地和燕京八绝国际交流中心。在保护基地中,还设立了燕京八绝大师工作室,邀请大师入驻,在这里交流技术、传承技艺。
立体式的非遗保护平台
随后不久,柏群又联合了近百位燕京八绝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成立了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同样致力于团结传统手艺人,保护和推广传统技艺,“最初的时候,我们就想做一个三位一体的平台,艺术馆、协会、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三个机构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公司主要做经营活动创造市场,为手艺人提供基础的生存保障,也把燕京八绝的作品推广到更多地方。协会则是团结各个领域的工匠、大师、传承人。艺术馆则打造燕京八绝的品牌。”
2020年,位于承恩寺的艺术馆,正式升级成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并于2021年7月12日正式开馆,首次展览就展出了400多件燕京八绝传世精品。
“燕京八绝是明清宫廷技艺的集大成者,每次办展,就好像一个小故宫文物展览,都会吸引很多人。”柏群说。
柏群正在端详展品。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承恩寺相传建于唐武德年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传统年代,承恩寺并不开放,寺内建筑空间也并不大。柏群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我们博物馆也是有限度的开放。”
如何才能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燕京八绝?柏群觉得,可以带着燕京八绝的作品,带着承恩寺内所有的故事,走出大门,走进更广阔的世界。
为此,柏群创办了“燕京八绝承恩文化传习大讲堂”,这是一个专门宣传和推广燕京八绝的活动,众多的燕京八绝传承人们,走进社区、校园,讲述非遗传承的故事,教授非遗技艺。
2021年,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河北丰宁县开启,燕京八绝博物馆和当地合作,在当地的乡村小学建立了一座校园展厅,展示燕京八绝作品,“在校园展厅,山村里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国博和故宫才能看到的艺术品。”柏群说。
到2023年,第二座“燕京八绝校园展厅”在内蒙古宁城县建成,助力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乡村振兴。对柏群来说,他还有另外一层考虑,他在努力打造和实施“燕京八绝伴你成长计划”为传统技艺寻找新的传承人。“山村里的孩子们从小接触这些,慢慢也会培养他们的兴趣,等到他们长大了,就有可能出现真正投身到这个行业的人,一方面传承了技艺,另一方面也给他们提供了人生一种新的选择。”
在传承发展中建立自信
“松枝、梅花,你们找找,竹子在哪儿?”
10月11日,承恩寺燕京八绝博物馆中,柏群捧着一个金漆百宝镶嵌的“八方大吉”捧盒,和几位年轻的传承人一起研究金漆镶嵌技艺的文化传统。
燕京八绝博物馆馆藏展品,金漆镶嵌百宝嵌花鸟捧盒。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捧盒是金漆镶嵌中常见的式样,和大型的漆器相比,这样的物件更适合传承和学习,小小的盒子上,凝聚着多种金漆镶嵌的技艺。
“金漆镶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笔、每一刀都非常严谨,前辈匠人们,可以在作品中展示出卓越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柏群说。
明代著名漆工黄成著的《髹饰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这是柏群很崇敬的一句话,“先辈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是天地造化而成,漆器也是如此,是天地自然借匠人之手成就的。所以工匠制作作品是替天地造化,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业。这样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视。”
柏群觉得,珍贵的不只是作品和技艺,更有先辈们对待文化传承的诚恳之心,而这也是传统技艺和文化可以传承久远的根本。在传承和推广传统技艺的同时,以燕京八绝博物馆为平台,传承人们还创作了许多新的文创产品,比如印有九龙壁图样的冰箱贴、冬奥会期间的燕京八绝冰雪手表、手工小台灯、景泰蓝手镯、金漆镶嵌的虎皮漆珠等。
燕京八绝博物馆馆藏展品九龙壁。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过去一百多年间,从皇家宫廷,到市井民间,然后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燕京八绝的传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一代代的传承人,延续着先辈的文脉和精神,并把它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如同教学用的捧盒,其实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并曾经走遍世界,在全球许多地方展示中国文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超过600场主题文化交流活动,足迹遍布京津冀、港澳台,还在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展览过,每一次展示,参观者都会惊叹于中国古老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走向世界的燕京八绝,正在给柏群以及更多人带来新的感受,“文化自信,其实就是这样在一代代传承中,一点点树立起来的。”他说。
柏群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精工矫嵌屏风《丹凤图》。受访者供图
2023年9月,当柏群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看到收藏在那里的金漆镶嵌艺术品时,他觉得,“遗憾其实可以弥补,我们的手艺没断,我们的精神还在,我们可以做出和先辈们一样精美的艺术品,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们‘带回来’。”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