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家用铁锅推荐:归禾器,能炒鸡蛋的中华铁锅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比如你绝对想不到,炒鸡蛋也曾是一种贵族吃法。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就曾详细记录了鸡蛋的炒法:

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翻译过来就是:

炒鸡蛋的做法:把鸡蛋打在铜铛里,格楞格楞再撒点葱花,放入盐、浑豉,用麻油去炒,嘎嘎香。

做法看着简单,用料也没什么特别,关键就在于这个“铜铛”。

“铜铛”是当时一种平底浅锅形制的炊具,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铜是铸造货币的主要材料,因此能用得起“铜铛”的家庭非富即贵,故而炒鸡蛋也水涨船高地成为了一种贵族饮食。

这里有一个疑问:铜锅我用不起,那我用铁锅炒总可以吧!

可事实上,虽然铁锅最晚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冶炼技术,铁的产量一直上不去,为数不多的铁还要拿去铸造武器,哪个统治者会舍得拿珍贵的战略物资在民间普及铁锅呢?

所以在五代之前,民众多以“烤”、“煮”、“蒸”、“烹”为主要烹饪手段,别说“铜铛”、“铁锅”,连“炒”这个动作都少见。

直到北宋时冶铁技术得到改善,年产量达到了4000万吨(可铸铁锅100多万口),这才使得铁锅得以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炒”这一烹饪手法的推广。

俗话说,不研究吃的古代人不是好祖先,因此当家家户户都能炒鸡蛋的时候,古人又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铁锅:什么铁锅用着更好?

于是,经过了广泛的实验(试吃),古人成功摸索出了铁锅的使用规律。

根据记载,军队中更倾向于使用熟铁锅。这里的熟铁是指延展性比较好,能够反复锻打的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铁。

由熟铁制成的锅,锅体较薄,锅身较轻,非常便于行军时携带,加之导热效果好,能节省燃料,所以军队能用熟铁锅绝对不会用生铁锅。

这样的铁锅煎炒烹炸集合于一身,即使到了清朝也是伙兵的首选。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铁锅就应该被淘汰。

熟铁锅虽然优点众多,但并非处处见长,首先相比于可以直接用模具铸造的生铁锅,熟铁锅需要额外增加锻打的工序,故而成本较高,而且其较薄的锅体限制了其烹饪模式的全面发展,熬煮之类的菜肴反倒是生铁锅更胜一筹。

术业有专攻,对铁锅来说,同样如此。

铁锅的历史走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熟铁、生铁的区别,其形制、样式、用途都在发生着改变,比如熟铁锅早已细分成了炒锅、煎锅等,而生铁锅也被包裹上了一层精美的珐琅瓷,摇身一变成为了厨房里精致的艺术。

这是我从“归禾器”购置的三口锅,依次为炒锅、煎锅、珐琅锅。

炒锅和煎锅严谨的遵循了古人用熟铁制造的原则,用无涂层的高纯精铁铸造了锅身,不仅免去了涂层分解带来的健康困扰,也经受住了铁铲的翻煎考验。

在细节上,锅把手采用了檀竹制作,温润掌心,端拿称手,而锅盖则用古茶色玻璃搭配手工檀竹盖纽制成,食材状态尽收眼底。

我们都知道,铁锅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粘锅,二是生锈。

归禾器的炒锅与煎锅均采用了物理防粘的方式,其铁壁原材会在烹饪中吸收食物油脂,日久使用便会形成物理防粘膜,越用越不沾;

而锅体本身采用了航空器材中应用的窒化铁渗氮技术,使得锅体耐用,不易生锈,用猪油养锅的日子,或许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此外,由于职能不同,炒锅和煎锅的设计上也更加细化。

煎锅的锅底采用了平顺直面煎底,能够避免底面凹凸造成的油脂不均,而炒锅则做了轻量化设计搭配定制弧度,即便的力气较小的女孩子,也能撑起佳肴的重量。

相比于炒锅和煎锅的实用,珐琅锅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一缕东方的韵味。

其锅身采用了国风配色,浅草绿、苏梨黄、凝脂白、木槿紫,这四种釉色无一不透露着东方意境中的万千诗意。

锅盖的梯度起伏也并非心血来潮,其设计灵感源于我国东南地区传统的梯田,烹煮时的凝华的水滴将再现氤氲雨水下独特的自然美学。

打开珐琅锅的锅盖时,你会感受到一阵沉稳厚重,这不仅代表了珐琅锅优于传统炖锅的锁汽凝汁,也凝聚着从鬲开始,中华饮食文化千百年的积淀。

或许第一个炒鸡蛋的人从没想过后人会怎样品鉴这道菜,但当他炒第一下的时候,文化的车轮就已滚滚向前。

好铁锅,归禾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