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读懂《龙井》,读不完的杭州故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李攀

倘若行至暮年,头发花白,有哪些事情会令你感到一生难忘,甚至不能放下?

日本女子千绘说,“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龙井茶的味道”。这句台词在最近上映的电影《龙井》中被提到好多遍。每次在屏幕上出现,都像子弹般击中很多观众柔软的内心。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何有那么深的执念?

电影《龙井》讲述中日三代人的跨国爱情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千绘为寻找唐朝古董茶入背后的故事来到杭州,结识了龙井村的炒茶师傅阿六,两人暗生情愫。千绘迫于家庭压力,最终带着一罐阿六亲手炒制的龙井茶回日本。在即将去世前,她让孙女绫野带着茶罐前往龙井村寻找故人。绫野来到龙井村,得到了龙井村年轻小伙梁龙的热情帮助……

表面上看,千绘始终记得的是龙井茶的味道。实际上,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年轻时来杭州邂逅的一段爱情,这份感情就宛如龙井茶的味道一样甘醇隽永,用尽一生的时间都未能遗忘。茶入背后的故事吸引她来到杭州,龙井村炒茶师傅阿六的淳朴、善良让她感受到在异乡的亲切。她让孙女绫野回到杭州,是想借往事告诉孙女一个道理——勇敢追寻一生所爱。

是啊,与龙井茶一样绵延不绝的,也许只有爱与思念等人类心中最深沉的情感。苏轼当年在杭州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时,写下了这样赞美西湖龙井茶的诗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千百年来,西湖龙井茶无名到有名、从杭州走向世界,见证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送走了潮起潮落、人来人往。时移境迁,西湖龙井始终冠绝天下,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

其实,与龙井茶的味道一样总是不变的还有一样——龙井村人对龙井茶的无比热爱和对炒茶技艺的不懈坚守。龙井村的村民,大多都是世世代代住在那里的,以茶为生。

尽管已经可以依靠机器炒茶,可阿六一辈子都很热衷亲手炒制龙井茶,他还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梁龙。正是一代代人对龙井茶注入了无限情感,为龙井茶付出了太多心血,龙井茶才能持续传承下来。其独特神采和品质,千年不绝。

常人喝西湖龙井茶,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色泽、香气和滋味。然而电影《龙井》以艺术的方式,向世人唯美呈现了龙井茶的历史和故事。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今后再喝龙井茶,品味的大概不只是茶水的“淡而远”“香而清”,还有对历史的思索,对爱的感悟——不必等到两鬓斑白时喃喃而语,趁年轻去做喜欢的事情,去留住钟意的人,这是这部电影向观众传递出的积极价值观。

电影《龙井》还给我们留下许多关于创作的思考。如今,我们经常说,一定要讲好浙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可是该从哪儿讲起?又该如何去讲?讲空洞概念和宏大话题,会让很多人顿时兴趣索然。用心去挖掘细节,立足现实,特别是关注个体以及他们的真情实感,讲好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才会赢得观众认可,才会有潜移默化、成风化人的力量。在这方面,电影《龙井》就做出了一个挺好的示范。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电影《龙井》只选取了三段因茶结缘的爱情片段,从绫野来到杭州后在梁龙的帮助下寻找故人开始切入。

随着二人的不断寻找,前两段爱情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二人间的感情慢慢加深。干净的画面,纯粹的风景,年轻的脸庞,真挚的感情,让观众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无不受到触动,产生强烈共鸣,留下深刻印象。

俯首山河,这片历经了数千年风风雨雨的土地,到处都有着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可是,历史文化不是摸不着看不透的,而是浸染着一代代人的爱与追寻,是由无数个体的拼搏与奉献交织而成,是滚烫的火热的;大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当我们讲故事时,多聚焦个体,多表达真情实感,故事一定会更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的影视作品一定会更加成功。期待有更多浙江电影人,立足浙江汲取创作源泉,讲好浙江故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