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锁龙井之谜:永远拉不完的诡异铁链和恐怖呼啸,究竟锁着什么
众所周知,尧舜时期时曾有一位治水能将,他就是禹。禹的一生都在与水较量,也在为百姓造福,还曾有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流传至今。
图1
但传说中的大禹,不但能治水,还能降服蛟龙。相传在大舜时代,东海曾出现了一条黑蛟,名为无支祁,它曾多次向舜提出要当天下首领的要求,但舜知道,蛟龙不比金龙,蛟五百年才化为龙形,绝非善龙。
图2
因此,舜帝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一下可激怒了无支祁。无支祁令东海鱼鳖与他一同发动大水,祸害人间,以此来要挟舜。
于是,舜帝随即派出善于治水的禹前往制服蛟龙。禹来到那些被淹没的村庄,将幸存的村民转至附近的山头避水,接着独自前往寻找蛟龙。
图3
他怀揣照妖镜,身藏定海神针,砍下一块木筏便踏入江中。无支祁见大禹前来抓他,顿时掀起狂风巨浪朝着大禹滚去。
只见大禹乘机扔出降魔铁索,将无支祁缠绕在地,顺势将它困于了舜井之中,并说道;“你若想出来,除非铁树开花。”说罢,便扬长而去。
图4
却不曾想,若干年后,一砍柴壮汉经过此地,恰巧身上背着的柴捆正是用铁皮包裹,又露出了各色鲜花,黑蛟见状,便挣脱锁链,一飞而出。
大禹治水、降服蛟龙的传言也四散开来,许多人将大禹奉为神明,还为其建造了禹庙、禹陵、禹祠,以歌颂功绩。
图5
那么如今这口锁蛟井又在何地呢?井底又是否真的藏有蛟龙呢?
锁龙井的故事
神话中传说大禹锁下的蛟龙,如今分别有三个地点被传为禹王锁住蛟龙的井。其中一个就在河南禹州的禹王庙门口,在清朝末时曾被人覆盖,直到1980年,才对其进行重新修建。
图6
重建的禹王锁蛟井是一座仿古歇山亭榭式建筑,亭子挑脚起脊,上覆青灰色古瓦,外用上好红木修饰,殿内粉壁彩屏,外壁檐下还绘有24幅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据传,明代时期曾有一位官员到此地上任,听闻禹王锁蛟井就在此处,穿着官服就跑了过去,到达井边后,便脱下官帽放在旁边的石头上。
图7
忽然官员就听见井里翻腾起来,水流也开始震动,这位官员感到不对劲,一看自己那金灿灿、红彤彤的官帽正放在石头上!
传闻中蛟龙见铁树开花、石头开花便要飞跃而出,吓得官员立刻拿走官帽逃离了此处,后来还命人将这口井封了起来。说来也奇怪,官员拿走官帽离开后,井中便慢慢恢复了平静。
如今的禹王锁蛟井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占地约6000平方米,周围还种满了绿树、红花,曲径通幽处,布局十分巧妙。
图8
第二口锁龙井便是山东济南的舜井,而它的名字正是因舜而得名。相传,在舜之前,古人都是直接饮用河水,但河水露天,长期得不到保护,许多动植物死亡后都会污染水源,所以有许多人也因此得病死去。
图9
这件事深深地困扰着舜,但没过多久,舜便想到了解决办法。原来,儿时丧母的舜,曾被后母和弟弟迫害,被迫淘井,这使得他发掘了一处甘泉,这里后来便成为了人们饮水之地,取名舜井。
但如今舜井已经无法寻得原址,仅剩一块舜井碑保存于当地市规划设计院,实在令人惋惜!
图10
最后一口井便是在江苏淮阴龟山的无(巫)支祁井。
图11
无支祁,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怪,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也有许多,就比如无支祁与大禹作战于淮水两岸。
据传,无支祁的外形像猿猴一般,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头连同颈部长达百尺,力气堪比九头大象,时常在淮水兴风作浪。
图12
大禹治淮时,无支祁多次出来作恶,它自封为淮涡水神,还在淮河中建了龙宫,无比嚣张。但大禹对此并不畏惧,反而召集了诸神和各部落首领联合除怪。
无支祁长期居于淮河,对淮河的山川水石十分了解,与之搏斗时它常常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在众人眼前。禹见状便略施小计,对无支祁喊道:“你也只能在水中赢我,不过如此,有本事我们便到陆地上一较高下。”
图13
被激将法骗到的无支祁,果然来到了桐柏山下,禹先后派出了童律、乌木由,但二人没过多久,便纷纷败下阵来。
最后,禹手下的大将庚辰请求出战,这才擒获了无支祁。随后,禹用铁链将其困住,压在了淮河南边的井内,后来这口井便被称为无支祁井。
图14
此后,关于海底蛟龙的故事流传了许多年,古人遇到蛟龙危害四方时,也曾试图模仿大禹将蛟龙困于井中......
北京锁龙井
传说在明朝时期,朱棣称帝后,欲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而那时的北京城还只是个水乡之城,又饱受连年战乱之苦,朱棣便派丞相刘伯温和姚广孝两人对北京城进行修缮。
图15
但水乡之城之名的由来正是因为该地底下有许多海眼,它们被称之为大海在陆地上的眼睛,每个海眼的旁边又会有一蛟龙镇守,因此,这便成了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的首要任务——镇住蛟龙。
图16
姚广孝翻阅古籍查询如何困住蛟龙,翻阅时发现了大禹曾经“以井为笼、以铁链为锁”的方式,建造了锁龙井,便决定效仿。
姚广孝命人在北京城内的所有海眼之处都建造了锁龙井,并在井中立下一根桩,由井口拨下铁链缠于井中,这便修成了九座锁龙井立于北京城内,但九座锁龙井中最出名的还是北新桥旁边的那口锁龙井。
图17
传说修建北新桥的原因正是为了困住蛟龙,因为蛟龙被困后,曾问姚广孝:“姚大人,我何时才能出来?”
姚广孝则说:“等井旁桥旧,等城门打碘。”
听了姚广孝的话,恶龙本以为姚大人是要放过自己,却没想到,姚广孝翌日便在井旁兴起一座名为“北新桥”的桥,又在城门外立了一口大钟。自此,桥不会再“旧”,城门也只会撞钟,蛟龙便永无出井之日。
图18
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一转眼清朝覆灭,日寇打入北京城,一时间风头无两。嚣张的日寇在北京城内肆意妄为,不信神明,也不惧鬼神。听闻北新桥的故事更是毫不在乎,甚至怀疑那是百姓们编造的谎言,目的只是为了隐藏八路军。
于是,日寇抓来许多老百姓,一边鞭笞一边逼迫他们将锁龙井内的铁链拉起来。老百姓们被逼无奈,只好听命行事,可铁链越拉越不对劲。
图19
百姓们一直拉,但铁链拉了七天都没拉完,古井里传出阵阵呼啸声,宛如牛叫一般。古文中曾记载,龙的叫声就和牛的吼叫十分相似,而井水也在此时翻滚起来,大量的黑水涌了上来,原本清澈的水面顿时变得浑浊,这一下可让众人慌了神。
日寇此时也不得不相信百姓民间的传言,吓得连滚带爬地逃离了北新桥。
图20
百姓们赶紧将锁链放回井中,呼啸声也在此时停下,水面也逐渐平静了下来。本以为这就算了事,但没过几年,这里就爆发了一场几十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这也让百姓们更加坚信是惹怒了蛟龙。
图21
自此之后再无人去动过这口井,直到2004年,北京要在此处修地铁,不得已打开了井盖,没多久之后这里便出了事故,大伙儿只好绕道施工,为此还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当时这件事还被媒体报道过,吸引了不少关注。
图22
见政府都已绕道施工,民间的传言便更胜从前。有的说自家小孩儿去到井边后回来便会高烧不退;有的说曾在井中看见龙头;还有的说睡觉时曾有过蛟龙托梦。
一时间,民间的流言给这口井再次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窥天机。
科学引领未来
许多游客也曾到此一睹锁龙井的“风采”,但他们也只敢远观,唯恐惊醒了井底的恶龙,招致灾祸。这样的封建迷信在中国十分普遍:投胎转世、阎罗地狱、西方佛祖、大罗神仙......
图23
这些神话富含了浓厚的东方色彩,但在现代文明世界,一些妨碍了时代进步的谜题也需要科学家来一一解开。
有一位地质学家听闻了锁龙井的故事后,决心一探究竟,第二日便带着自己的团队前往了北新桥。
图24
专家们来到这里便对锁龙井进行了地质勘测,勘测后发现,原来底下有一条暗河,这样一来古人在这里建一口井的用意似乎越来越接近专家们的猜测了。
勘测完毕后,专家们决定将锁链拽起,解开这尘封了几百年的传说。
图25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拽起锁链后,果然如同传说一般,井内翻滚着大量黑水,并伴有阵阵嘶吼声,专家们也对此十分震惊。
但同时,专家们震惊之余却并不感到害怕,反而开始对这些现象投入分析。专家们分析后认为,这些黑水的来源是那些沉重的锁链由于长时间浸泡在井水之中,金属锈蚀后在锁链移动时摩擦了井壁,所以在拖拽锁链后导致黑色金属与水混为一体涌了上来,这才显现了所谓的黑水。
图26
而那些如牛叫般的嘶吼,不过是因为井内的回声导致。拖拽的过程中,锁链导致空气流动,空气在环形井壁中四处碰撞,因而产生了凄厉的回声。
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索,专家们最终证实了一开始的设想。古人在此打井的目的,正是因为那条地下河。
将铁链放入井中则是为了控制水位,铁链一直延伸到地下河,甚至蜷缩一部分,便能将其他泉眼堵上,防止地下河中水流喷出的现象。
图27
如果需要用水时,便可适当拖动铁链,水便会变多,如果井中水过满,又可将铁链往里面放回一些,水就又沉下去了,这便是锁链真正的奥秘。
这样看来,井中无穷无止的锁链仅仅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他们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但许多智慧却值得我们学习。
图28
而那些传言孩子们去到井边后就高烧不退的原因,或许仅仅是因为井边过于阴冷,沾染了湿气导致。至于那些梦中遇蛟龙,现实中见龙头的,其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许多古代神话故事都是因为人们当时对世界的未知从而引发的猜想,譬如古时候的人们不知道天空下雨打雷的原因,便认为是雷公电母施法降雨;
图29
又有所谓的“日食”“月食”,神话故事中的原因便是传闻,这是被玉帝打下凡间不得超生的目连之母所幻化的天狗所食;
图30
还有众所周知的“西天取经,拜见如来”,相传去到西边最远的地方,就能见到金碧辉煌的佛界,面见如来,求得真经造福世人。
图31
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还有许多,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但其实它们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古代的人们对神灵有了寄托,对祖先也保存着敬畏之心,人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和这些神秘的遐想融为一体。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也曾提到:神话是人民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形态。由此可以看出,神话是一本民间的文学,是远古人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奇思妙想。
如今科技已经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远古时候留下的传说也不失为一种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能够永远使人保持思考和遐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