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吃【10大碗】面条,各地平分秋色,绝对是你家乡的美食代表
#你认为北方最好吃的是啥面#
我国作为美食大国,面食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其中面条,以特殊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最早的面条可能是从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年的面条,黄颜色,形状和拉面一样,直径3毫米,总长超过50厘米,卷曲在一个扣着的陶碗下面,根据检测,其成分是大量的粟与少量的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对面条的感情,就好比欧洲人对意大利面的感情,爱吃米饭的南方地区,面条种类也很多,喜好面食的北方地区,那就是特色的面条,种类多,口味多,今天根据话题,小编请您吃【十碗面】,不但有较多人的认可,而且口味也是各地平分秋色,看看哪碗您没吃过?(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写到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碗【新疆拌面】:新疆拌面就我们常吃的拉条子,它是每一个新疆朋友魂牵梦绕的家乡味,一顿不吃就会想。
新疆拌面,因其制作技法独特,并以拌菜而食而得名。既可以搭配碎肉,也可以搭配野蘑菇,不过最受欢迎应该是过油肉拌面,吃着那叫一个过瘾。拌面的种类很多,刚说过有过油肉拌面,还有野蘑菇炒肉拌面,木耳皮牙子炒肉拌面,蒜苔炒肉拌面,辣皮子拌面,青椒肉丝拌面,鲅鱼子拌面……
此面据说起源于山西的“骆驼客”,就是曾经的邮差,现在的快递员,山西人利用骆驼经常往返在丝绸之路上,出门时间久了,就馋家乡的味道,由于沿途没有山西特色的餐馆,他们只好自己做一些家乡饭来犒劳自己,久而久之拌面就在新疆扎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碗【山西刀削面】,全世界的人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刀削面,是山西最有名,且风味独特的面食之一。
制作方法全凭刀削而得名,就算现在能用机器代替,我们还是喜欢手工刀削的那个味道,做好的刀削面,中间厚两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吃越香,刀削面的浇头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卤,这几样都深受吃货的喜爱。
您知道吗?刀削面最初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水煮面食,相传起源于元代,在当时为了防止汉人起义,蒙古官兵将家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且规定10户用一把厨刀,用完后再交回原处,一天中午一位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前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在返回的途中被一块铁皮碰了一下脚,他顺手捡起来揣进怀里。
回家后全家人都在等刀切面下锅,老汉急得团团转,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想起捡回的铁皮,老汉就让老婆婆拿铁皮切面,铁皮薄而软,老婆婆嘴里嘟囔着说这东西怎么切?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老婆婆把面团放在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开始往锅中“砍面”,面片落入锅中,煮熟后再浇上卤汁,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出去取刀切面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就传遍了整个晋中大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碗【陕西(biángbiáng)面】,很多网友都说,写着最难写的字,吃着最好吃的面。作为陕西最著名的一碗面,面条像裤带,据说一碗面只有四根,可别小瞧这四根面,听老板说,一碗面足足有半斤多面。面,筋道滑爽,再淋上香喷喷的热油,搭配上丰富的浇头,吃起来贼过瘾。
据说这“biang”字是秦始皇所创!当时的他尝遍天下山珍海味之后,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浑然没有食欲,太监为了讨好他,从宫外找来一碗颇具特色的小吃。没想到秦始皇吃下后龙颜大悦,惊叹之余便问此为何面?太监一时难以回答,于是秦始皇便御笔拟一字,才有了现在的“biang”字。一个字,一碗面,唤醒了传承千年的味道。如果您有幸到陕西,一定要尝尝这碗正宗的“biangbiang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碗【陕西臊子面】,臊子面是陕西的特色汉族小吃,面条细长,厚薄适中,臊子鲜香过瘾,面条筋道滑爽,吃一口便会念念不忘。臊子面,最主要的就是臊子,所谓臊子就是肉的意思。上等的臊子应该是鲜红油亮的,口感酸辣突出。据说好的臊子,无论放多久,吃的时候简单加热一下,就跟刚做的一样,又醇又香。
据说,臊子面是起源于周文王时期!想当年,周文王在还未称王之时,一直在哥嫂家居住,一日偶感风寒,多次诊疗也无济于事,卧床数日。其嫂子见状,便亲自下厨为他煮了一碗面,周文王吃过后精神焕发,为了感谢和纪念嫂子,后来就把这种面条取名为“嫂子面”。慢慢地就流传为“臊子面”,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五碗【延吉冷面】,这是吉林延吉地区知名度最高的一碗面。冷面的食材非常丰富,面是现做的荞麦面,再搭配上各种浇头,牛肉,鸡蛋,西红柿等各种新鲜蔬菜,最后再浇上带冰碴的汤底,吃起来贼爽,尤其是夏天的时候,一大碗都不够吃。
小编的一位朋友在招待小编的时候,就是冷面打底,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北京的冷面店已经变了味道了,为什么?冷面的秘密在于,鸡蛋要用鱼线切开;梨要用“东北尖把子梨”擦丝;牛肉必须是内蒙草原的牛,最重要的是在-15℃的天气里,坐在屋里来上一碗,非常的地道!
延吉冷面最早是指的“朝鲜冷面”,在上世纪初诞生于朝鲜半岛的平壤和咸兴地区,当时分为平壤冷汤面和咸兴冷拌面,大约在19世纪末,通过朝鲜族人传入我国东北地区,随后便在延吉生根发芽,才有了今天所见的延吉冷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六碗【山东炝锅面】,炝锅面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说哈,烟台炝锅面是一个重要派系,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十大名面之一。炝锅面多以优质的小面制面,炝锅的辅料也比较多样化,东部沿海地区多以海鲜炝锅,海米虾皮,蛤蜊等等。
正宗的炝锅面制作工艺也是十分讲究的,首先在选料方面,必须是选用当地、当季产的优质小麦磨成面粉,且要晾干放置三个月后,再按照盐筋碱骨的配方制成面胚。另外,制作面胚时还可加入其它食材,比如豇豆面、蔬菜面、地瓜面。经三次揉搋,两次醒面,面团变得细腻而强韧,将面条切至3毫米宽,达到最佳状态。用葱姜炝锅爆香,这一步可以说是炝锅面的灵魂。爆锅的刺啦声,爽利直接、浓烈霸道,是炝锅面特有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最爱吃的是海鲜炝锅,海味醇厚,面条柔韧细腻、鲜香无比的海鲜炝锅面,是不可多得的世间美味。据山东烟台的朋友介绍,在他们那有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招待外地客人一定要吃海鲜炝锅面。一是用名吃待客表示尊重,二是寓意用面条缠住客人表示盛情。虽然这些说法和习俗现如今有些人已经淡忘了,但这毕竞是一种历史的文化遗产,有待于我们共同去传承和弘扬。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七碗【兰州牛肉面】,您知道吗?兰州只有牛肉面,没有拉面,在国内其它地区打着“兰州拉面”牌子的面馆,其实都已经是被同化了。兰州牛肉面有9种类型,分别是:毛细,细,三细,二细,二柱子,荞麦棱、韭叶、薄宽、大宽,小编独爱毛细,因为看上去量大[捂脸]。
最早还有一种面型,横切面呈火车铁轨形状的,不过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了。除了面就是汤,汤底好不好就看各家店铺的本事了,动辄几十味中药,熬制四五个小时,再就是不能少了色泽红艳的红油辣子。
兰州牛肉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了统一的标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是指汤清,二白是指萝卜白,三红是指辣椒红,四绿是指香菜,五黄是指面条。如果有幸到兰州,务必尝一下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不是兰州拉面),味道真的不一样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八碗【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小编的祖籍在安徽,虽然没回去过,但是家乡的味道还是知道的,但是,您不知道的是,正宗的安徽牛肉板面,起源在安徽,但是正宗的味道却不在安徽,而是在河北石家庄,是的你没看错,只有在河北石家庄才能吃到正宗的安徽牛肉板面。
首先是面,正宗的板面下锅之前像一根小棍子,靠板面师傅用力擀开,再一根根的捡起来,之后在案板上反复的摔打;第二就是汤底,正宗的板面汤底口味一定要重,高油,高辣,高盐,缺一不可;第三就是配菜,鸡蛋、牛肉、油菜,再加一个卤鸭腿,美味!
说起源,据网络记载,安徽牛肉板面最早起源于安徽阜阳太和县,相传是三国时期的张飞而出名,因为张飞是个急性子,一次打仗回来,饥肠辘辘,他又嫌伙夫做饭慢,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摔摔打打的,误打误撞把案板上的面团扔到锅中,等伙夫捞出来发现,面团非常筋道,有嚼劲。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有了今天所见的板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九碗【河南烩面】,烩面作为河南省的特色面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它是一种以高筋粉为原料,再辅以多种配菜,一种类似于宽面条的面食。再就是烩面的汤头,也要用羊骨,羊肉熬制而成,面条筋道弹牙,浇头香而不腻。以经济实惠闻名全国,素有:“汤好,面筋,营养高”的美誉。
据说它起源于唐朝李世民时期。传说,李世民在还未登基之前,隆冬季节逃亡时途中染病。幸亏路遇一家农户收留,农家淳朴,宰杀了家里养的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追赶,便草草的将面扯下锅。李世民吃完后,寒疾痊愈。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命人寻访,学习厨艺。于是宫里就多了一份“麒麟面”。因为麋鹿有限,就将麋鹿替换为山羊。这便是河南羊肉烩面的由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十碗【北京炸酱面】,对于老北京人来说,炸酱面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几天不吃就馋得慌。小编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炸酱面的文章,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炸酱面您真的会吃么?
您溜达在北京的街肆上,“老北京炸酱面”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独特的地域性符号,“小碗干炸”——寓意着炸酱面的另一种叫法。但凡讲究些的面馆,大门口必定立着一位鞠着躬的“迎宾大爷”。这位爷:左手提笼驾鸟,右手作“您嘞,里边儿请”的手势。“店小二”的一声吆喝“来了几位,里边请,您嘞”!声儿一传到店堂,群起而应之。您要是不进去吃上两口,都觉得不好意思。
要是在家自己做的话,小编建议买现成的手擀面,或者自己擀!再就是面码,白菜丝、绿豆芽、心里美丝、芹菜末、黄瓜丝、熟青豆、煮黄豆、青蒜末——整整八小碟,一样也不能少。当然炸酱才是灵魂,要用六必居的干黄酱,想要口感好再加点甜面酱,葱姜蒜一样不能少,小火熬足20分钟才够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打到北京之后,慈禧协同光绪皇帝,以及一众随从,从京城逃往西安城内南大街,忽闻一股清香味,总管李莲英抬头一看是家炸酱面馆,及时禀报了皇帝和太后,由于一众人极寒交迫,无奈近店吃面。吃完后太后问众人这面味道怎么样?很多人都说好吃。随后慈禧就命李莲英将这位面馆的师傅带到了北京,随后炸酱面,便在北京生根发芽。
炸酱面,地域性标志,也是老北京的味道,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加工的工艺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良。如果您有机会来北京,一定不要忘记尝一尝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建议:千万别去景点附近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就写到这吧,这十碗面,您吃的还算舒服吗?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若您有不同的意见,也欢迎在评论区相互交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