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清宫北派技艺,不会氧化的铜壶你见过吗?
铜,古称「金」或「吉金」,历经千年的风霜而不易形,历来都被视为国之重宝。
无数王朝兴衰更迭,铜器却始终不可替代。
唐宋时,铜器是王侯才能欣赏到的艺术品;
生活美学鼻祖宋徽宗就是它的迷弟,
还下令编撰《宣和博古图》,纪录了历史里的839件铜壶、铜器。
到了清末时,铜器逐渐落户百姓家,成为历史里老一辈人的回忆。
那个时候一把铜壶的分量,就是百姓家里小康的象征,金贵得很。民间也常流传着“穷归穷,屋里还有三担铜”的谚语。
中国人懂得寄情于物,逐渐退火之后的老铜壶,形成自然包浆,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将记忆与情感蕴藉其中,弥足珍贵。
源于清宫的北派技艺
以秦岭淮河为线往北,这里的铜壶纪录着另一个故事。
中国的南北不仅有着咸甜粽子的口味区别,更有着制作技艺的差异:
南派自古以精细小巧著称,而北派则素以粗犷大气闻名。
北派金工的始末,要从1862年(清同治年间)说起,当时在京的錾铜艺人与清宫造办处的工匠们初创了“荣和铜佛铺”。
铺址在雍和宫附近,专门制作寺庙佛像和宗教法器,也为宫廷制作精美的金银礼乐仪仗器皿。
后来,“荣和铜佛铺”重新组建,成立“北京市铜品厂”。
专门承接了大会堂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军事博物馆军徽、等大型重点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而如今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成为了国家重要文物。
历史造就了北派的风格,“大气、大件、大中有细”是北派的金工的代名词。
“任和堂”主理人任小禄,作为师承北派第三代传人康文升先生一脉的传人,也继承了北派金工特有的风格。
市级北派银器打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任小禄
他对壶的型准捏拿到位,整体风格大、薄且粗犷,非常具有北派特点。
2019年任小禄也凭借着他的手艺,被列为「市级北派银器打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成为北派金工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同时,传承与责任也同时落到了任小禄。
任小禄深知北派技艺虽有特色,但整体更偏向于做大件铜器,在小件铜器的造诣上,还是逊色几分。
为此,任小禄老师花了数年时间,走访国内外著名的金工生产地、生产工坊。
绍兴、广东、云南、东京,他都走了一遍,将南派金工的细节、日式金工的经典造型、高温烤色工艺融于北派技艺之中,创作出小而精犷、不会氧化的铜器。
为了确保其使用习惯更适宜中式的茶道,任小禄在打稿的阶段,就对每把壶的尺寸仔细推敲,进过实样制作后才进行生产制作。
在材质的选择上,任小禄秉承着北方人的耿直,
精选云南东川铜矿田里的优质紫铜。
铜矿原石 赤铜矿
并采用物理制作,不用任何化学涂层与着色,确保纯铜器的质量。
烧制时采用高温烤色工艺,改善氧化变色的问题,提升铜壶的实用性,让铜壶呈现出纯粹的铜色,更能显出北派特别的气质与特点。
万次锤击,成就纯色铜壶
手工打造一把铜壶,要经过剪裁、锻打、抛光、热灼色、封蜡等十多个步骤,不花上两三个月的工夫,无法成大器。
为了确保成品铜壶不会因为过软,而导致使用体验较差。每一把铜壶,都是由数万次锤打才能成型。
捶打时还需凭借技术和经验,通过不同的力度、角度,将纯铜的密度捶打结实,从而确保铜壶的硬度,供日常使用。
「捶型」:用木槌将铜皮沿凹槽反复锤击,再细细凿平,不断往复,数万次的捶打方可成型。
「淬火」:火枪加温至铜通红,放置冷水中,使铜软化,匠人才可以反复敲打。
「细工成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很考验匠人技艺的时刻,一次错误的捶击就前功尽弃。
「打磨」:使用木炭香灰打磨壶身,使其无沙眼气孔,触之滑如婴儿肌肤。
之所以倾注如此多的热情和心血、孜孜不倦追求完美,只因铜器不是用一时,不止用一世,而是要世世延承、代代流传。
5款精工铜器,款款精巧实用,
每件器物底部皆有“任和堂”落款,
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福禄侧把公道杯
公道杯,又称茶盅或茶海。
因茶的冲泡讲究时间,为避免茶汤浓淡不均,出汤先倒至公道中,然后再分至杯中,既可中和茶汤浓度,又可沉淀茶末。
可以说,泡茶少不了它。
福禄侧把公道容量为230ml左右,做工很是精巧。
铜色朗润闪现,锤纹细腻,大气美感与实用兼具。
加长壶柄设计可防烫,贴合手握形状,手感及握感舒适。
材质为紫檀木,木纹肌理美感十足,彰显人文气息和古典的儒雅大方气质。
壶柄和壶嘴呈90º分布,便于使力。
鹰式壶嘴,聚水集中,出水顺畅,断水利落。
汉瓦泡茶铜壶
汉瓦壶是清代中期流行的款式,取秦砖汉瓦中的汉瓦为元素融入器物之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