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老师!这样用教具,孩子学习质量高

 

3—6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这决定了幼儿园各领域学习活动中的教学具运用必须要体现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其对事物的体验和理解,提高其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一、基于真实的生活,让幼儿获得生动的直观感受

幼儿是在真实生活中获取经验并获得成长的。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生活情境或能呈现真实效果的场景,使其在多感官感知中获得真实体验。如小班活动“小白兔蹦蹦跳”,教师带幼儿在饲养角观察小兔子,并鼓励他们抚摸小兔子柔软的皮毛、喂小兔子吃东西,观察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跳的真实形态。孩子们积极愉悦地投入“和小兔一起玩”的游戏情境,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萌发对小兔子的喜爱之情,这是视频、图片所达不到的效果。再如大班活动“了不起的嫦娥五号”,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嫦娥五号”的火箭发射纪实视频,了解其来龙去脉的同时,激起孩子对航空航天的好奇心与自豪感。随后,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自发开展了“我设计的嫦娥五号”系列创作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实物或实景,就不使用图片或视频;能通过纪实性视频直接感知,就不用图片。

二、立足实际的操作,吸引幼儿多感官参与

3—6岁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吸引,其学习具有随机性和碎片化的特点,以多感官感知的体验式学习和以动作伴随的操作式学习为主。为幼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和可移动的教学具,能有效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延长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如小班活动“贪吃的变色龙”,教师在制作教具“变色龙”时,设计了一个内隐的口袋,在讲故事时操作教具,能让孩子们看到变色龙“吃”食物的“真实”效果。如此,吸引幼儿沉浸在边讲边操作的游戏化学习活动之中。在故事教学或语言区活动中,使用围裙、手偶、皮影等可操作、可变化的教学具,能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活动增添许多生动和精彩,让他们始终保持浓郁的兴趣,使学习活动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把握适宜性原则,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1.科学设计教学具

根据不同学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巧妙设计并运用教学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具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作用。如中班活动“动物的超级本领”,教师运用局部展示的方法,运用希沃白板的放大镜局部展示动物特征,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其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得到提高。再如小班活动“小鸡捉虫”,教师运用替代的方式,用不同颜色的皱纹纸搓成长条当作小虫,用不同颜色的轮胎替代筐子,支持幼儿“以物代物”开展游戏。还有大班活动“公鸡和狐狸”,教师随机应变,将椅子当做石头,支持幼儿顺利完成音乐表演活动,达到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适时呈现教学具

在活动开始环节出示教学具,尤其受小、中班幼儿喜爱,能快速吸引幼儿,使其燃起兴趣。如小班活动“糖果雨”,教师在导入环节出示了一袋色彩鲜艳的糖果,一下子就引起了小班孩子的兴趣。再如“好玩的纸飞机”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出示各种玩具飞机,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孩子们快速集中注意力,产生了强烈的动手操作欲望。

在活动重难点环节出示教学具,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其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如中班活动“折纸瓢虫”,幼儿根据图示自主探索折纸方法,在折瓢虫头部时遇到了困难。于是,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孩子们边观看边研究,学会了折的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把握好教学具呈现的时机很重要。如中班活动“小动物搬新家”,教师在活动前就将每人一套的操作材料发给幼儿。幼儿的注意力被材料所吸引,有的当即摆弄起来,集体学习时也不能专心,导致实际操作中问题重重,影响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触摸和探究新奇的东西,有操作需要时提供教学具,才能避免干扰幼儿,充分发挥其作用。

3.合理使用教学具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教学具的数量、大小适宜,幼儿的不同需求才能被满足。科学、艺术等需要动手操作以获得经验的活动,教学具必须人手一份,以满足每个孩子通过具体操作、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需求,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观察每个孩子的操作过程,了解掌握其学习情况。演示性教具则要大而清晰,保证每个孩子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细节。如中班活动“有趣的大象”,教师除了在集体面前展示大而清晰的大象折纸步骤图,还在操作桌上摆放步骤图,方便幼儿就近观察、自主学习,轻松掌握大象的折纸步骤。教师还使用微课视频演示较难掌握的折纸步骤,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全方位细致观察,快速掌握正确的折纸方法。

教学具的运用既要方便幼儿操作,也要避免干扰幼儿注意力,摆放时需避开幼儿主视线,操作环节结束后则要及时收纳活动材料。科学活动中需要幼儿多次操作以验证实践结果,可采用换个地方集中谈话的方式,使其暂时脱离教学具的吸引。如大班活动“有趣的转动”,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风车、呼啦圈、光盘、陀螺、筷子、绳子等多种材料,供幼儿探索旋转的奥秘。第一次探索后,教师就地组织幼儿分享交流,部分幼儿依旧在摆弄材料,注意力分散现象严重。经过调整,教师带领幼儿在另一个区域进行分享交流,活动效果明显提升。人手一份的图片、图书类教学具,可提前将其放进布袋套在椅子背上,需要时幼儿自取。数量不多的图书或图片,则可将座位摆放成半圆或双排,材料集中放置在材料筐中,由幼儿依次传递。

声像类教学具的使用,则讲究按需播放。完整播放法适合需要完整欣赏的活动,让幼儿建立起对音乐整体风格、旋律的基本认知;断点播放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视频内容,便于幼儿学习和掌握重难点部分。如语言活动“大狮子和小老鼠”,在播放故事视频时,教师适时暂停播放,鼓励幼儿猜想角色对话和情节发展,幼儿充分想象表达后再继续播放,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具的选择和使用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以及真实的学习情况出发,基于儿童视角,基于幼儿生活,立足实际操作,把握适应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其支持幼儿学习的作用,提高幼儿学习活动的质量。(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原标题:儿童视角下的教学具设计与运用)

作者:徐艳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