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5年,香港故宫终于来了
香港故宫明天将正式开放,
用时5年建成,
耗资约35亿港元。
共有914件文物赴港,
其中包括了166件国宝级一级文物,
这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
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借,
以至于没有保险公司敢接单。



建筑由香港本地建筑师严迅奇设计,
外观上宽下窄,形似中国古代器皿,
却在未开放前就被人评价“不敢恭维”,
而千里迢迢运来的文物,
也有人认为“不够精彩”。
备受期待却又饱受争议的香港故宫,
里面究竟有什么?
我们收集了40组重点展品,
并连线采访馆长吴志华,
从文物到建筑设计,一一揭晓。
编辑:谭伊白

从5月中旬开始,一批批文物就踏上了“南下之旅”,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运送至香港故宫。
914件珍贵文物“千里挑一”,很多甚至在此之前,从未向公众展示过。9大展厅,用馆长吴志华的话说,“野心很大”,涵盖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各大门类,有绘画、青铜器、陶瓷、玉器、玺印、织绣、雕塑、图书典籍、古代建筑等。
展出时间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有些展品因为保存的难度高,需要严格按天数计算时间,运输过程多少天,能展出多少天,都得精确计划好。而部分文物展品在这次展出后,要回到故宫博物院“休眠”数年,不夸张地说,“可能错过了这次,一辈子就再看不到了。”
1号展厅 紫禁万象
用179 件故宫典藏介绍清代紫禁城。

▲
大清受命之宝,清崇德(1636–43 年)© 故宫博物院
这是乾隆皇帝亲自整理出的25封印中,排名顺位第一的,只展3个月。

▲
执壶,莫卧儿帝国,十八世纪 © 故宫博物院

▲
留声机,民国,二十世纪初 © 故宫博物院

▲
《万国来朝图》,清乾隆(1736–95 年)© 故宫博物院

▲
宝塔,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
© 故宫博物院
8号展厅 国之瑰宝
这间展厅汇聚了30 件中国书画史上的经典名作,
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其中更有一些为书画家的传世孤本。

▲
《洛神赋图》(北宋摹本),顾恺之,北宋
© 故宫博物院
国家一级文物《洛神赋图》,原本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但很快失传,现存的是北宋画家的摹本。虽说是摹本,也相当珍贵,被乾隆定为“洛神赋第一卷”,珍藏于御书房。即便在北京故宫,它都很少对外展览。

▲
《行书研山铭卷》,米芾,北宋
© 故宫博物院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行书作品《研山铭卷》,被宋高宗收藏,从皇室中流出后,近代又辗转流落日本。直到2002年,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人民币竞购此作,它才来到故宫博物院。

▲
《花篮图》,李嵩,南宋
© 故宫博物院
两宋时期,花卉画的地位逐渐提升,宫廷画家参与花卉画题材创作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件是南宋画院画家李嵩罕见的传世花卉画精品,更是体现宋代宫廷工笔花卉的代表作。原应有四幅,现仅存三幅。

▲
《秋郊饮马图》,赵孟頫,元
© 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是赵孟頫五十九岁时画的,结合了唐代经典的鞍马画和青绿设色山水,是赵氏晚年代表作。后收入清宫,1920 年代被携至宫外,1946 年在天津溥仪旧宅被发现,后由故宫博物院接收。

▲
行书雨后帖(宋临摹本),王羲之,北宋至南宋初
© 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真迹今已不存,只剩后世临摹本及刻本,《雨后帖》即是其中一件珍贵的宋人临写本。

▲
《天池石壁图》,黄公望,元
© 故宫博物院
这件作品出自“元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1958 年,由音乐家沈仲章捐赠国家,后归藏故宫博物院。

▲
《梧竹秀石图》,倪瓒,元
© 故宫博物院
2号展厅 紫禁一日
300多件文物,结合文献记载,
呈现宫中人物的衣食起居、治国理政、
敬天事神、家庭喜忧等情景,
展示十八世纪紫禁城的生活点滴。

▲
彩云蝠寿字金龙纹男龙袍,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
清人画职贡图卷(第一卷)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郎世宁,
清乾隆元年至三年(1736 –1738)© 故宫博物院

▲
博古图挂屏一对,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
云龙纹执壶,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在除夕、元旦清宫举行家宴、宗亲宴时,皇帝会使用金錾花云龙纹执壶。金器适合在冬季喝热酒用。
3号展厅 凝土为器
这间展厅是中国陶瓷史的缩影,
169 件展品均为各时代精品,
其中有66件国家一级文物。

▲
淡天青釉笔洗,河南汝窑,北宋 © 故宫博物院
传世汝窑瓷现存世仅一百余件,如凤毛麟角。


▲
各色釉菊花式盘,江西景德镇御窑,清雍正 © 故宫博物院
雍正十一年(1733 年),皇帝曾命江西景德镇御窑依样制作菊花式瓷盘40套,目前大部分已散失,遗存至今这组瓷盘愈加显得珍贵。

▲
白釉孩儿枕,河北定窑,北宋 © 故宫博物院
这称得上故宫最出名的陶瓷藏品,同类传世品极为罕见。

▲
青花龙穿花纹扁壶,江西景德镇御窑,明永乐
© 故宫博物院
这座壶外形仿中东地区器皿,瓶身以中东进口的钴料“苏麻离青”来画,色彩浓艳。龙在花枝之间穿梭,反映的是明朝与伊斯兰世界的往来。

▲
折胭脂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江西景德镇御窑及清宫造办处,清康熙
© 故宫博物院
此折枝莲纹瓶独一无二,为清朝珐琅彩瓷精品中的精品。
4号展厅 龙颜凤姿
这间展厅里有8件
清代帝后的祭祀朝服像及画稿。
既探讨了绘画作品的样式变迁、创作过程,
又揭示了朝服作为宫廷文化产物
所承载的儒家礼法、人生轨迹及祭祀仪轨。




▲
前后分别为: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朝服像、孝庄文皇后朝服像、
世宗宪皇帝(雍正)朝服像、孝圣宪皇后朝服像
© 故宫博物院
5号展厅 器惟求新
这里有90件工艺瑰宝,
用设计、制作和使用三个角度,
来解读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

▲
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壶身以铜为体,表面镀金,再以画珐琅装饰。它设计结合中西元素,并配有小油罐供燃料点燃加热。

▲
乾隆款桐荫仕女图山子,苏州
清乾隆 (1736–73 年) © 故宫博物院
山子为文房常见的陈设品。这个山子底部镌有乾隆的款识及题诗,中间的部分被挖出做成了碗。但一位佚名的苏州玉工,把原本废弃的玉材重新设计,将挖去的圆洞改为桐荫蔽天的月门,未经打磨的玉皮点缀为梧桐、蕉叶,制成了这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
剔红漆水仙花纹盘,元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彩色玻璃螺旋纹撇口瓶,清乾隆
© 故宫博物院

▲
朱碧山款槎,朱碧山 ,元(1345 年)
© 故宫博物院
“槎”即木筏。以槎当做饮具这种形式,可能是元代银匠朱碧山首创,现世仅存四只。
6号展厅 同赏共乐:穿越香港收藏史
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贸易中转站,
这间展厅回顾香港本地收藏史,
细述香港超过一个世纪的收藏活动。

▲
龙纹束髻冠,明,15 至 17 世纪
梦蝶轩惠赠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罐,春秋(公元前 770–476 年)
仇焱之赠

▲
三国演义顶箱柜一对,明末清初
7号展厅 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
这间展厅邀请了六位香港多媒体与跨界艺术家,
以独特的视角,从香港当下的角度
重新诠释和演绎故宫文化和收藏。

▲
《庆》,梁基爵
《庆》的灵感来自香港故宫所展出的宫廷乐器“金钟”和“玉磬”,作品的结构创意来自于香港的节庆烟花汇演,通过 31 条声道的音响设备和 12 种音效来呈现这一盛会。

▲
《冥冥之钟》,陈家俊
灵感来自所展出的清宫珍藏的机械时钟。艺术家认为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既定的规则,这件作品用现代机械设计回应传统机械设计,同时演绎了规律和混沌两种相对的时间。

▲
《浪书》,张瀚谦
《浪书》是一个动态书法装置,由人工智能引擎驱动,分析书法名作后学习它们的特点,模拟书法家手部动作,重现运笔的过程,让观众感受书写的节奏和力量。
9号展厅 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
这间展厅里除了有精选的111件
故宫博物院藏马文化艺术珍品,
还展出了13件来自法国卢浮宫以马为主题的藏品。

▲
《狮子玉》,郎世宁,清乾隆八年(1743 年)
© 故宫博物院

▲
《人骑图》,赵孟頫,元成宗
© 故宫博物院

▲
马首,或于伊朗东南部克尔曼出土
萨珊王朝,四世纪,卢浮宫博物馆
© 2008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Franck Raux

▲
人牵马钟,斯蒂芬·利姆博尔特(活跃于 1744–1788)
© 故宫博物院

▲
圣佐治屠龙图圆形画
拜占庭帝国巴列奥略王朝,约 1300–1350 年
卢浮宫博物馆
© 2008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Franck Raux


一条:面对建筑方面的争议,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它的设计亮点吗?
整个馆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只有3万平方米,相对内地博物馆来说面积不太大,但在香港这个比较小的城市里已经足够了。

这个馆是往上建的,一共7层楼。它是香港本地建筑师严迅奇先生做的,严迅奇在博物馆设计上经验很足,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都是他结合传统文化打造的现代风格建筑。
这次为了建香港故宫,他去北京故宫探访了五次,希望能在两者之间建立联想。一开始我参与进这个项目,就跟他聊起来,究竟我们要在香港建一个怎么样的故宫?
北京故宫是一个文化遗产,然后台北故宫1965年建成,风格也是更贴近宫殿的感觉。我们就觉得应该有自己的建筑特点,能体现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所以它的工业风格是比较重一点,当然有一些香港本土元素在里头。整体是倾斜的,上面大下面小,所以它声音可以环绕,空气流动比较好,对于保存藏品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它最重要一个理念是紫禁城的中轴线概念,把平面的概念放进了立体建筑里。
有三个很大的中庭,把整个馆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从太和门、太和殿,一路往上。看完一个展厅,走到中庭,再前往下一个展厅。三个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第一个中庭是向东面的,能看到城市景观;第二个中庭往南面,看到整个香港岛;第三个中庭,望向西面的大屿岛。


另外大家谈论最多的外形,其实不是传言的参考“鼎”来设计的。
大门参考了紫禁城一些有钉孔的门,以金色和朱红色为主。外墙为了想把北京故宫经过几百年历史积淀的时间痕迹也表现出来,严迅奇还特意选择了“耐候钢”作为墙的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氧化,有点类似于做旧的概念。

里头可能感觉比较新奇,天花是铝作的,参考紫禁城琉璃瓦的形态,变成动态的天花,好像衣服上珠链的感觉,天光透进来之后中庭里是非常漂亮的。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满足美感的建筑。
这是一个用来展出文物的地方,功能是更加重要的,它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配合去欣赏文物就足够了。因为有很多有名的博物馆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建筑师,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对放置文物展品来说是有限制的。
而故宫文物,对光有很大的要求,所以也限制了自然光在建筑上的利用。

一条:900多件文物运输过程难度有多大?
这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第一次将这么多文物运出去展览,的确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整个运输过程差不多两个月,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困难,每天都忙得手忙脚乱。原本就希望能在香港回归25周年这天当作一份献礼,现在能做到按时且顺利开馆,是很幸运的。
这些展品的保险费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全球还没有一间保险公司敢独立承担这份天价保单,只能集合多家公司共同承保。

200多个展柜,也是全球招标,最终是交给了一个意大利公司,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和卢浮宫的展柜都是他们做的。这次他们为香港故宫的文物专门制作展柜玻璃,不反光、高透光,对文物保护也提供了非常高的标准。

一条:除了展览空间,还有什么多功能性场所供观众使用吗?它只是北京故宫的“依附”吗?
除了8000平方米的展厅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叫故宫学堂,是一个1600平方米的教育中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演讲厅,有400座位,在香港算是所有博物馆里最大的了。
我相信之后可能很多观众是陪同自己的家人、妻子、丈夫来看文物,本身对传统的艺术形态没有那么感兴趣,但我们也希望能让他有个新奇的体验,从而对故宫文物产生兴趣。比如故宫学堂里,会设置一些关于“文物修复”的活动,跟民众的生活是很贴近的,我们在香港近几年也发现了大家都希望能参与文物修复的体验中。

在馆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艺术公园和草坪。将来我们会计划每一年的元宵,做元宵节花灯活动,希望观众可以积极动手动脑动眼睛,去参与文物文化的认识与创新。
而香港故宫也并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依附,全球各地的展品,都有可能依托这一平台呈现。比如这次的开幕展中的卢浮宫藏品也同样值得期待。明年我们有一个与卡地亚基金会的合作展览,会把20世纪女性设计当作主题,所以除了故宫主题外,我们肯定会让不同世界文明之间有个对话。

它建在现在香港最好的地方,西九龙文化区,走路五分钟就是去年刚建成的M+博物馆,从高铁站到我们馆也只要10分钟。将来大湾区也好,内地观众过来都是非常方便的。
我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连接”的博物馆,连接古今、连接香港与内地、连接中外,连接每个普通观众的生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