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助力培养“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许昌学院通识课有趣有料又有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通讯员 杨哲

“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绑扎的力度,既不能过紧,也不能太松,过紧容易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过松起不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容易引起出血加剧。”许昌学院医学院教师王晓冰手拿橡皮管,给大家演示止血带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课堂上的48名同学并非医学专业,他们来自全校其它各个不同的专业。王晓冰的这门《急救应用技术》是许昌学院本学期新开设的通识实践类课程之一。

实践+实用

学生:这些课程真有用

近年来,许昌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持续推进通识课程改革,鼓励各学院开设公共艺术、劳动教育、体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深度融合的实践课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本学期新开设的《急救应用技术》《书法创作》等多门美育、劳育类课程,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剪纸艺术与欣赏》课上,学生通过学习剪纸、刻纸、撕纸的不同手法,了解剪纸历史,感受剪纸文化艺术的魅力。在《茶艺赏析》课上,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闻香、看色、品茗,了解茶文化,并参加茶艺文创设计、微视频创作。《聆音拾乐-走进音乐的世界》课程则将音乐的“赏”“学”“用”“创”结合,带领学生在具体音乐生活场景中赏析、编创音乐,从而加强对非专业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和自主创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这类课程非常关注,有些课程选课系统开通不到半小时就被报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课程在学分设置和开课时间上更加灵活,上课时间由原来的固定时间调整为不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需要。

实用的课程内容,灵活的课程修学方式,加上创新的学分认可机制,自然也收获了同学们的纷纷好评。数理学院2021级学生符静涵表示:“《急救应用技术》这门课太赞了,让我学到了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现场急救等很多技能,遇到紧急危险时可以自助,也可以帮助别人。”

实题+实作

教师: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大课堂

“钧瓷作为一项地域特点鲜明的传统技艺,应如何推进传承与创新?”4月16日,《项目式写作》课程组师生来到禹州市神垕镇,走访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手工艺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要求,作为学校第一批开设的实践类通识课程,《项目式写作》逐步探索出了“课堂精讲+校内实战+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课程模式。

自2018年开课至今,《项目式写作》设置了“许院听课录”“乡愁里的许昌”“听越调乡音讲黄河故事”“恰百年风华寻红色许昌”“许院故事”等写作项目,通过挖掘中原鲜活的文化特质和深厚内涵,丰富宏观层面文化自信命题的探讨,提升学生写作、思辨、创新以及人文底蕴、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近,该课程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我们希望大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项目,提升综合能力”,课程组负责人钟伟平说。

2022年暑假,课程组还组织学生成立社会实践队开展“我们这十年”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以家乡现实变化为教材,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

线上+线下

学校:构建体系实现融通教育

近年来,许昌学院相继出台了《许昌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许昌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修订了《许昌学院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构建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将学科知识教育转变为融通教育,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五育”相容共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精心打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英语公共演讲》《汉语揭秘》《钧瓷设计》等14门线上精品通识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超星等教学平台上线运行,每年数万人次选课,受到广泛好评。学校每年还从校外引入尔雅通识课程750余门。每学期,教务处根据线下通识课开设情况,列出推荐课单,供学生选课。

“下一步,学校将基于应用型人才通识素养的培养,构建系列课程,结合中草药栽培与开发、农耕文化与传承、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绘本插画创作等内容,开设更多富有校本特色的通识实践课程。”许昌学院课程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闫慧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