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襄阳—我的待客之道
大学毕业后和同学各奔东西,如今网络发达,联系虽多,但是见上一面依然是很难得的,偶尔有同学或休假前来游玩或路过打尖儿,心中便会万分欣喜,吃喝游玩不在话下。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同学见面寒暄过后就会问襄阳有哪些美食,我们到哪吃饭这样的问题.其实吃东西,吃的是心情吃的是体验。工作的地方四周都是高楼,没有那种特别地道的特色小店,要么是地沟油炒菜要么是华而不实的西式快餐。平时上班也很忙,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非常惬意的吃过一顿午饭,那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填饱肚子就行,再好吃的菜吃到嘴里也没有味道了。好容易等到晚上下班回家想好好的犒劳下自己,一天的辛苦又让自己无法动弹,晚餐也简简单单的混一下。所以一直认为享受美食在乎的是心情和体验。同学来访本来心情就会很好,白天闲逛古城美景名胜,逛累了,逛饿了,晚上享受襄阳地道美食就会更觉美味。老字号大店子我是不去的,价格虚高不说,常常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上过几次当之后反而更喜欢街边星罗棋布的小店了。比如说,有家小店叫“黄酒馆”,名字很简单,就在一条很小的巷子里,门面也不起眼,但是无论是蒸煮炸炒,全都是用小锅单做。店主就有这种坚持,愿意用时间和精力换来食物的美味和食客的口碑。菜端上来了,火候把握很好,颜色诱人,分量十足,咸淡恰到好处,配上招牌上的特制黄酒,简直棒极了。又有一家是做特色鸡肉火锅的,鸡肉鲜嫩,味道香辣可口,吃着十分过瘾。鸡肉端上来的时候已经是半熟了,锅里还有烧酒,热油,端上桌来用点火器点火,就形成了火焰鸡,大火燃烧猛烈,给人视觉上的惊讶,整个过程中香味不断溢出,汤汁的味道也被火焰封到鸡肉里,待到火焰慢慢熄灭,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襄阳是个挺奇怪的城市,城市极具个性但是餐饮极没有个性,宋元时期是超级大都市,交通便利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襄阳一度成为七省通衢的货物集散交易中心。南船北马的交汇,各种文化的参杂,形成了襄阳特有的氛围和格局,最后体现到餐饮上也就一个融字,结果融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襄阳最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吃了。襄阳特色的窝子面来自回民街,清汤、胡辣汤、黄酒来自河南,拨刀、洋油胡饽更来自北方……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本地口味慢慢成了襄阳的特色小吃,而近些年又受到潮流餐饮的冲击,除了窝子面其它小吃也越来越难吃到了吧,于是乎就带着同学游走在襄阳的大街小巷之中,品尝这些小吃也就成了品尝襄阳最真实的味道了。
吃饱喝足,最后临到告别,再给带上几包金刚酥几包大头菜,胡吹乱侃一番这些特产的历史典故,同学便喜笑颜开,满意而归了。更重要的是他吃到了特色,我省了钱。
窝子面 碱面先烫熟,然后放凉待食,食用时抓取面条放入笊篱过下沸腾的热水,浇上臊子、作料即可食用,因为笊篱下端是窝状的所以就叫窝子面了,武汉的热干面也是窝子面,襄阳人喜欢以牛油为汤,或配以牛杂、或配以牛肉、或配以豆腐、或配以海带,于是形成了襄阳特有风味的窝子面。一般搭配大蒜黄酒。襄阳人的标准早餐,现在出现了很多24小时营业的面馆,随时可以在街边吃到,更有有心人把窝子面做成了独立包装放到网上卖,销量不错,足见襄阳人对窝子面的喜爱。
胡辣汤 又名糊辣汤,是中国北方早餐中常见的汤类食品。常见于街上的早点摊点,其特点是微辣,营养丰富,味道上口,十分适合配合其它早点进餐。襄阳胡辣汤风味其独特。源于清朝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主要配料就有粉条、牛肉或羊肉、黄花菜、面筋块、木耳、花生等十多种,佐料有胡椒、花椒、大茴香、陈皮、肉桂、八角等几十种。制作时需在前一天晚上对原料进行复杂的处理,然后熬煮汤水,熬成看起来晶莹透亮的酱红色后,把经过处理的原料放进汤中熬煮,胡辣汤熬成后一直放在炉子上煨煮,什么时候喝起来都是热腾腾、黏糊糊的。这样,它既有老汤水的醇厚绵长,特制的辣汤混合着筋道爽口的粉条,喝在嘴里味麻微辣、香韵悠长。
“清汤",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南方称云吞,包面,小馄饨,抄手,北方也有叫馄饨等,襄阳的清汤历史悠久,相传明、清之间即已盛行,也是由北方传来。
襄阳清汤薄如蝉翼,猪油胡椒小葱花做汤底,味道鲜美
炒胡饽 胡饽是一种用烙饼切成饼条的俗称,而所谓炒胡饽,就是将这种烙饼切成条状,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主食。典型的北方食物,据传胡辣汤由河南华西县流传而来,却在襄阳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襄阳胡饽把薄饼切条然后将牛、羊油烧热,放葱姜佐料、胡萝卜丝炒熟,再配以牛肉(或羊肉)丝,菠菜、蒜苗等配料翻炒,别有风味!
炒拨刀 和胡饽类似,配料稍许不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