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如何改变鱼胶奇货可居的怪圈

 

1972年,舟山市民徐先生的伯父从渔民手中买了一条毛鲿鱼,价格是40元,鱼胶被处理好晒干保存了下来。浙江海洋大学赵盛龙教授看了这块鱼胶的照片后,推断这条毛鲿鱼应该有140斤重。“在过去,毛鲿鱼在舟山海域常有出现。不过随着海上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已经很少见了。”(7月28日《钱江晚报》)

所谓鱼胶,就是人们熟知的鱼泡、鱼鳔。在广东、香港等沿海地区,鱼胶不仅具有食用的功效,还具有收藏的功能——根据外形、重量、品相等标准,不同的鱼胶在差异化、等级化的意义金字塔中占据不同的位置;越是稀缺的鱼胶,越是值钱,有的珍贵鱼胶一斤可以卖到数百万元,“一斤能买一套房”并非虚言。

对于一些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鱼胶受到追捧,不仅源于它是不可辜负的美味,也在于它独特的滋补功效。不论是沿海渔民的口口相传,还是食客的现身说法,抑或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鱼胶食疗、滋补的功能被不断放大,鱼胶变得奇货可居,身价也在不断上涨。

有助于孩子们长高,有助于孕妇产后补身体,有助于去皱养颜……鱼胶的营养价值被人为地抬高,甚至被视为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难得的鱼胶,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也就越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人们通常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界限;消费那些一般人消费不起的东西,成为一些人营造成就感和优越感的手段。

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当时也不便宜的鱼胶变得更加值钱了。一方面,由于海上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要捕获“出产”大鱼胶的大鱼机会很少了;另一方面,当初晒得好,储藏保管得好,让这块鱼胶别具风味,实现了保值增值。

在专家们看来,鱼胶固然能够增强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抵抗力,却并非“神药”;那些所谓的神奇功效并没有被医学证明,不能夸大其词。鱼胶被追捧——过度捕捞——大鱼更稀缺——大鱼胶更值钱,这样的恶性循环,显然需要打破。面对“一斤能买一套房”的鱼胶,我们既要有历史思维,也要有环保观念——公共海域很容易陷入“公地的悲剧”,如何避免渔业资源遭遇过度捕捞?除了禁渔期的“紧箍咒”,渔民也需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禁忌与边界;只有真正做到“猎杀不绝”,渔民才能可持续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为了实现短期的利益变现,部分渔民背离了“猎杀不绝”的传统,“不管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大鱼小鱼都不放过;粗暴、野蛮的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最终陷入“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怪圈。对过度捕捞的失范行为进行纠偏,不仅是偿还生态欠账,也是“为子孙计,为长远计”。当海洋生态越来越好,当大鱼越来越多,“一斤能买一套房”或许就可以改写。

(原题为《鱼胶奇货可居带来的生态反思》 作者 杨朝清 来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