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医药生物行业对标分析:多肽产业链分析GLP-1
- 来源:德邦证券
GLP-1将带动多肽全产业链成长
多肽药物:兼具小分子+蛋白质药物优点
多肽药物兼具小分子化药及蛋白类药物优点。多肽:包含10-100个氨基酸,分子大小介于小分子化药(MW<500)和蛋白药物(MW>10000)之间。与蛋白质药物相比:多肽具有空间结构较简单、稳定性较高、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同时兼具蛋白质类药物特异性强、疗效好的特点;与小分子化药相比:多肽药物在生物活性、特异性以及解决复杂疾病方面更优,同时具有小分子药物质量可控、结构易确证的特点。多肽药物在生产制备和临床应用中由于其高活性、低剂量、低毒性、质量可控的优势,适用于解决小分子化学药难以解决的复杂疾病。
多肽药物:应用广,集中抗肿瘤、消化道、糖尿病等领域
多肽药物发展历史悠久,市场规模巨大,应用集中于肿瘤、消化道等领域。自1902年首个多肽物质在人体内被发现,多肽研究至今已发展超过百年。1922年多肽(胰岛素)首次应用于人体,开启了多肽药物波澜壮阔的新篇章,1963年多肽固相合成技术(SPPS)的发明为多肽药物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革命,其合成方便,迅速,成为多肽合成的首选方法,催生了多肽药物的快速发展。70年代以后,人工合成多肽开始陆续运用于临床。目前全球获批的多肽类药物约180种,根据肽研社统计,2021年全球多肽药物(包含胰岛素)TOP32销售额达505.3亿美元,市场规模巨大。市场格局看,在获批多肽药物中,抗肿瘤领域数量最多(30%),其次消化道领域(14%)、糖尿病领域(13%)和罕见病(11%)。
行业变化:重磅品种GLP-1减肥适应症空间广阔
GLP-1类多肽药物减重的功能已被证实,理论上减重应该是最大的适应症。但包括诺和诺德和礼来在内的海外大药企并未止步于此,分别都在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领域广泛布局新的适应症。
2023年,司美格鲁泰将读出两项心脑血管相关临床3期数据,包括心衰、心血管风险等。
此外,诺和诺德还布局了慢性肾病、NASH,阿尔兹海默症。对于阿尔兹海默症,公司表示之所以开展该项临床研究是因为早在1代GLP-1利拉鲁肽的真实世界研究中看到了GLP-1可以通过消除神经炎症从而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
2023/6/12,美国默克在2023年EASL大会上公布Efinopegdutide治疗脂肪肝的数据:24周efinopegdutide10mg组的肝脏脂肪降低72.7%,数据十分优异。我们认为,即便目前该类品种还没有获批NASH适应症,但随着减重适应症的普及,脂肪肝的发病率将会降低。
礼来Tirzepatide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正在进行临床3期研究。由于肥胖导致呼吸道在睡眠时暂时性坍塌会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目前该领域缺乏治疗型药物,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睡眠呼吸机,但缺乏便捷性。
此外,6/9礼来研发管理层表示正在探索该类药物对于戒烟,戒酒的治疗效果。
多肽合成工艺及产业链梳理
多肽生产: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半发酵(组合)
多肽API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多肽化学合成:液相合成+固相合成。1)液相合成:逐步一次连接、逐步纯化、可随意修饰、适合短肽(10个氨基酸以下);2)固相合成:主流方法: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中长肽、缺点是物料投料量较大,且无法对中间产物进行纯化;多肽生物合成:包括发酵法、基因工程法、酶解法等。其中发酵法是商业端应用较多的方法,优势是物料成本较低,但前期设备投入较大,且提纯较为复杂,工艺放大难度较高(放大后单位体积菌液收率可能下降)。半发酵: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多肽产品,在生产中通常将生物与化学合成法结合,即先利用发酵法制得多肽中间体,再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目标肽段。
多肽生产:液/固化学合成VS生物合成
多肽化学合成及生物合成对比:收率及成本方面,根据公开专利及文献,1)在百克级实验室合成中,以司美格鲁肽为例:液相合成粗肽总收率可达50%,纯度超60%(未纯化前),固相法总收率在35%左右,纯度在50%左右(未纯化前),通常液相法在纯度和收率方面略优于固相法,但商业应用中仅适用于合成短肽;发酵法(先通过菌体取得司美格鲁肽前体,再经合成修饰得到产物)收率约为3-4gAPI/kg菌体。上述收率及纯度根据具体技术手段不同亦会发生变化。2)工业生产端看,以36个氨基酸的恩夫韦肽为例,目前百公斤级商业大规模合成依然以固相合成为主,粗肽总收率约为30%,纯度约为75%,且工业端可通过采用溶剂回收和再循环方法降低合成成本。
案例:GLP-1长效化发展路径
多种改造策略使GLP-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时间大大延长。由于天然结构的GLP-1半衰期极短,需频繁给药,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多种针对延长半衰期的改造策略被开发出来,包括关键位点氨基酸置换修饰、连接脂肪酸侧链、抗体偶联、白蛋白修饰等。
贝那鲁肽与天然GLP-1完全同源,效果短暂。贝那鲁肽由上海仁会生物开发,并于2016年12月成功在国内上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贝那鲁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其活性成份的氨基酸序列与人体内GLP-1完全相同,同样易受到体内DPP-4的攻击而迅速失活,因此使用贝那鲁肽需要每日三次进行皮下注射,患者顺应性较差。
利拉鲁肽在天然GLP-1的基础上改造而来,需每天一次给药。针对天然CLP-1在体内易被酶降解的问题,诺和诺德将GLP-1的27位赖氨酸(Lys)残基用精氨酸(Arg)取代,并在肽链上修饰了十六碳脂肪酸侧链(C16),使得修饰后的多肽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不易被二肽基肽酶-4降解,因此,利拉鲁肽的体内半衰期较长,达12-14小时,仅需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顺应性好于贝那鲁肽。
司美格鲁肽在利拉鲁肽的基础上改造而来,需每周一次给药。将利拉鲁肽第8位的丙氨酸残基(Ala)被稀有氨基酸α-氨基丁酸(Aib)取代,可以抵抗酶的切割;将利拉鲁肽的十六碳脂肪酸侧链(C16)替换成具有一个游离羧基的十八碳脂肪二酸侧链(C18),可提高对GLP-1受体的亲和力和血浆蛋白结合力,极大延长了药物半衰期,仅需每周进行一次皮下注射。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