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一次性”浪费太严重,敬惜物力的传统不能丢

 

一支笔,用完一次就扔掉了;一张纸,打印一面便弃用了;餐巾纸动辄一用两三张,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成为餐厅标配,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覆盖大大小小的酒店旅馆。日常生活中,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可是细细寻思,其中隐藏的浪费不容忽视。

有人算过一笔账:我国一次性纸巾的人均日使用量为10.1张,全国13亿多人口一天消耗的纸巾可达2840吨。而生产1吨纸巾需要17棵10年树龄的大树,那么每天就需砍伐将近5万棵这样的大树。这还只是纸巾的资源消耗,那么圆珠笔、筷子、餐盒呢?显然,这必将极大增加生态环境的负担,造成我们生存发展不可承受之重。更重要的是,大量“一次性用品”的泛滥正悄然改变社会消费的心理。“用完就扔”、“脏了即买”、“旧了便弃”,消解了循环经济、低碳生活的价值基础。人们越来越习惯随手买、随手扔,一切都以“方便”为前提,珍惜的价值便渐渐被淡漠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敬惜物力本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同样是书写工具,曾经的钢笔用了一代又一代,有的都传成了传家宝,还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同样是擦拭物件,曾经的手帕广受欢迎,有的从青春用到年老,其间更平添了美好的情愫和寄托。对万事万物怀有敬畏爱惜之情,长期流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里,甚至上升到了民族的品格中。孔子曾以“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盛赞颜回的“贤”,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曾融入许多家庭的家风。即便当下,在皖南的一些徽商大宅中,仍留存着收集“天落水”浇花养鱼的习俗。

相比过去,今天人类科学技术极大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摆脱纯粹靠天吃饭,也不再需要过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日子。但是,任何时候物质条件的改善都不能成为浪费的借口,更何况我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下,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伟大的历史工程,离不开大量的人力投入,需要大量的物力支撑,更加呼唤传承敬惜物力的优良传统。倘若我们对什么东西都不知爱惜,将社会有限资源轻掷虚耗,最终的成本将由全体社会成员和我们的下一代来负担。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敬惜物力不是个人行为的小事,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倡导节俭之德,改善消费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己之力。眼下,不妨就从少用“一次性”的东西开始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