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搬出大山到城里安居乐业
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上江镇和谐社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民俗中心、爱心食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生活、孩子就学十分方便。
“上江镇和谐社区是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泸水市5个乡(镇)30个村,共2553户10004人。8个民族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
为了让从农村搬迁进城的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各级各部门以及社区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棒球加工车间
社区协同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家政服务、家常菜制作等培训;多方式狠抓劳务派遣,劳动力转移就业3487人;共选聘1433个公益性岗位;成立了造林和蔬菜种植合作社,着力增加社员的收入;共建了一鹤服装厂、棒球加工车间、电子产品加工厂、鞋业加工厂4个扶贫车间,吸纳500个就业岗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社区专设44个“扶志摊位”,给予租金减免政策,鼓励群众艰苦创业。
在棒球生产加工扶贫车间里,数十名社区的妇女神情专注地飞针走线缝制加工棒球,车间里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来自大兴地镇的傈僳族妇女麻春凤用汉语爽朗地说:“以前我们在农村老家种田种地,很辛苦。现在在这里缝制加工棒球,完成一个2.5元,我一天最少能做20个。在这儿居住、打工,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孩子上学也近,晚上回家可以照看孩子,大家还一起唱摆时、一起跳广场舞,真是太好啦!”
棒球加工车间一派忙碌景象
28岁的怒族妇女肖六花从泸水市古登乡搬迁到社区,从今年6月开始任棒球扶贫车间的领班。她告诉记者:“我是福贡县匹河乡的怒族,丈夫是泸水市古登乡的傈僳族,他常年在六库打工。我每天负责检查验收工友姐妹们制作的棒球,多的时候每天检查验收800个左右,登记数量,还带新学徒。同时,督促工友们收拾好车间的卫生。”
肖六花笑呵呵地说:“公公婆婆对我都很好,帮我带两个孩子,丈夫和我也和睦,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没有搬迁之前,我与公公婆婆在古登老家养殖猪、鸡、牛,种地,搬迁到社区以后,我们有了宽敞明亮的住房,成了城里人,我们也不用租房了。工友们之间友好相处,也支持我的工作。我会用心做好车间领班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公益性岗位保障居民收入,并推进共建干净整洁社区
在棒球扶贫车间参与缝制加工棒球的缅甸籍妇女兰苗是景颇族,她家从洛本卓白族乡搬迁到和谐社区。她说,家人和社区的邻里乡亲对自己都很好,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
社区党总支书记胡跃军介绍,和谐社区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民宗干事专职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和民族宗教工作。“社区运用微信群、抖音、广播、宣传栏和宣传折页等载体,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志愿服务队,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讲解;开展‘天天喇叭响’等活动,传播先进思想,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营造团结邻里、孝老爱亲、热心公益的氛围。组建了老年协会、妇女小组、文艺队,开展唱摆时、跳广场舞等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日子乐起来,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据悉,该社区还建立了爱心食堂“幸福餐桌”,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办理爱心饭卡;“管委会(社区)工作人员+教师+儿童”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让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得到悉心帮扶;理发屋送爱心,为70岁以上留守老人免费理发,70岁以下留守老人和儿童享受特价优惠;设立“幸福基金”,帮助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现实困难。
版权声明
——————————
来源:云南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今日民族删除
监制丨王菁 编辑丨王波、李卓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