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时代德育模式怎建构?深圳教师妙用“情境教学+传统文化”

 

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62期“深圳教育论坛”正在持续举行中。11月6日—9日,以“基础教育国际论坛暨深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为主题,国内外基础教育知名专家和深圳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分享与讨论20年来深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典型探索。其中,11月7日这天,来自深圳各区教育系统的一线教师汇聚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思政、文化育人与创新教育”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学科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字、古文、古韵、古乐均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充分援用这些文化元素,使之在跨学科教育、综合育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与会教育工作者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教学、教研中的特色创新实践。

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张德芝分享了《返本开新,立德树人——“汉字德育”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认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要素,汉字是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比如,一个“孝”字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孝,德之本也。何为本?上面是一个木,下面是三个小圆圈,表示草木的根须,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源头或者基础。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之本。因此从汉字入手,参悟汉字的玄机,体悟人生的道理,进而读懂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以此延伸出“汉字德育”的主张,形成了以德育为纲,汉字为目,守正创新的德育新路,这条路,该校持续探索了长达13年。该校在汉字文化探索当中,展开德育,精选96个爱国、诚实、责任等德育要素的汉字,形成了“汉字德育”体系。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袁卫星分享《拓展生命“长宽高”——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20年实践探索》。他从“生命教育”延展开去,回顾了“生命教育”从生词到热词,再到课程形成的发展过程。他所带领的团队,直面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在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践探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收获。第一阶段,2001年到2010年,用十年时间推动生命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开展。多维度探讨、多渠道实施校本化,如编撰《生命课》系列丛书,并在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会上介绍交流经验,发动身边力量把“生命教育”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等途径扩大影响力;第二个阶段,2010年到2015年,通过5年时间区域性地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实验,组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委会等;第三个阶段,2015年到2020年,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所,研发了《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出版了全学段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教育实验用书,从小学一年级贯穿到高中三年级。同时借助2015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新教育年会,遴选确立了首批160所实验学校作为基地校,开展区域性的专设课程为主导的生命教育课程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程娅分享《国乐传风雅,古韵留芬芳——以“少儿阮乐”为例传承有传统文化艺术的实践探索》。该校用“传”与“留”表达了传承、传播,用“风雅”与“芬芳”诠释了传统艺术的高雅与美好,传承文化精髓,提升审美情操,滋养学生心灵。该校以阮乐这样一件饱含中华文化内涵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华夏本土乐器为载体进行传承育人实践的探索。传统乐器教学应在“以美导真,以美导善”,实现真善美的交融过程当中,促进学生品行的修养、情操陶冶、文化浸润,真正实现以美育人。通过教学创新,发展了阮乐+的艺术形式,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融合,如“阮乐+朗诵、阮乐+舞蹈、阮乐+戏剧、阮乐+演唱”,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交融,从内容上推进“阮乐+古典诗词、阮乐+礼仪+民族风情”多种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实现了复兴传统民族乐器,传承古典音乐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教育功用。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教师代表分享了《让成长从传统走向未来——鼎太小学“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该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设计了与非遗文化有关的各项校本特色课程,比如,围绕“中国结”,开发文化浸染、动手制作、商业运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特色课程,在学习传统结艺技术的同时,通过开设结艺发布会、义卖会等多个平台,让孩子学习如何进行产品推广、义卖,培养他们的财商素养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如茶艺课程,除了识茶品茶外,还开设了茶习礼仪,制作茶艺等,让学生在语文、艺术、科学、历史等多学科融合中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又如橡皮章篆刻课程融合了活字印刷、美术鉴赏、艺术设计等多领域知识;舞龙舞狮课程培养了孩子的竞技意识、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素质。

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邬丽萍分享《赋能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该校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挖掘家长的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了企业、社区等社会性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基地感受、体验、学习,将自身在学校和家庭中学到的劳动技能,在基地当中运用、检验,服务于社会。该校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创造性地构建“五育五入融合”的劳动综合育人实施路径,“五育融合育人”是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五入融合”育人是指,将劳动教育融入环境、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评价,探索了家校社联动、融合、互助育人的全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科学教育需要人文元素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逻辑、生态均已被重构。如何与时俱进地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论,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一些教育理念新锐的教师们认为,互联网+可以派生出许多新的教育资源——比如,利用“网络游戏”的设定和形式,研发相关校本课程,切中孩子的兴趣点,激励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理工科教学要注重“科学人文”,打破教具、空间和理念的限制,增加实践性与趣味性,使科学思维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之间形成有机照应。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曹晓明分享《融合信息技术的游戏化德育德育课堂模式创新与实践》。他表示,德育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他所在的团队以建构融合信息技术的游戏化德育新型课堂模式为核心目标,以学生在沉浸式网络游戏当中的情景体验和协同建构为切入点,通过开发立体化情景式、寓教于乐的德育体系,依托立体化课程创新德育课堂模式,构建“互联网+”条件下以“情景协同寓乐”为典型特征的德育课堂新模式,并开展德育课堂创新的实践。比如,开发《立德航海棋》的纸质版,把情境式网络游戏融入立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吻合互联网+时代下的德育、育人诉求。据介绍,纸质版的《立德航海棋》有六套航海棋,从2017年开始,投入了情境式网络游戏的设计和开发,把德育情境置于海洋航海棋当中,学生在德育情境游戏中成长,随着课程推进、年龄的增长,德育的情境和游戏形态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竞争和协同的游戏环境。

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朱建山分享《始于惊奇 濡以文化——以“非常”实验引领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他认为,物理课堂不应缺失物理教学当中最重要的思想和灵魂——物理文化的熏陶。他在物理课上推动“非常”实验,利用实验室标准器材之外的其他资源,创新开展的一类特别能够带给学生惊奇的充分体现,智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非常规实验有低成本实验,课外拓展实验、自制教具等,可概括为四个特点:新、奇、趣、美。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熏陶,产生让人惊叹,让人眼前一亮,发出尖叫,震撼心灵的强烈刺激效果。比如,讲声音产生的时候,就一些常见的器材,少先队的队鼓演示声音的产生,演示声音传播、能量、声波、助波等。又比如“疯狂的鸡蛋”系列,结合生活常识,充分证明立鸡蛋不可信……这些趣味小实验,增强了物理课的乐趣和文化启迪性。

深圳市龙岗区科教院&依山郡小学吴向东分享《人文引领的实践性科学教育(A-STEM)研究》。他认为,科学教育,不应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内,不应窄化学习科学的环境。他建议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发现可以进行研究的对象和资料。比如,厨房的厨余垃圾,通过采集、梳理,从中可以找到蔬菜,从而用于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相关研究;又如体温研究,可以设计实验,测试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的体温差异,记录数字,形成统计曲线图,这涉及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这其中包含的科学元素、人文元素,都值得深挖。

聚焦学前心理健康,为儿童心智健康发展建构优质成长环境

在学前教育领域,儿童心理健康、心智启蒙是极其重要,舆论却较少关注。深圳学前教育工作者结合现实的环境、材料、生态,研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为儿童心智健康成长锻造优质环境。

深圳幼儿园宋克分享了《全领域育心:十七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园本之旅》。她表示,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广泛关注。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重视程度却不高。面对这一现状,深圳幼儿园历经17年的实践探索,构建形成了“全领域育心”的课程设计、环境营造和资源配置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深幼以国家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为指南,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出“四维三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基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目标要求,探索形成“1+1+N”心育课程体系,“1+1+N” 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1”是指面向全体幼儿的“小、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课程,螺旋式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个“1”是指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特殊需求所开发的干预性课程,通过个别化教学满足幼儿的特殊心理需求;“N”是指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一日生活等课程或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切性的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各方面活动育心的独特价值,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实现全领域、全过程、全员育心,有力提升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效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深圳市南山区机关幼儿园蒋平分享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课程——基于十九年的建构与实践探索》。该园历经19年建构形成了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幼儿好奇心为基点,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探究品质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新型探究型活动课程。通过多年实践,构建课程实施的四大模式:课程游戏化、幼儿做中学、玩中学,综合多种路径在操作中体验、收获心智启蒙。课程来自幼儿真实问题和实际生活,实现课程生活化;幼儿的探究学习渗透在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课程常态化;以科研提升课程的研究性与专业性,以科学教育优势带动园本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研化。立足时代、区域、园所三个不同的问题,通过分层递进,优势带动等解决方案,逐步循环深化迭代课程模型和体系架构。遵循幼儿在前、资源收集和积累在后,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拓展渠道,联合家庭教育,把探究融入生活,以一日生活、自主游戏、主题项目、品牌节庆等为主题,构建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实现幼儿探究品质和教师探究实践力双重提升。

专家论道

大力推行国学教育,探索青少年个性化成长全新教育模式

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香港教育大学国学中心主任、教授邓立光分享《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他倡议,应该大力推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国家、民族意义深远,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直得到绵延和传承,也诞生了很多文化瑰宝,这也是国民自信的来源之一。他认为,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国学教育仍要持续推动,要抓住历史、人物、礼仪、书法、武艺五个方面去推广国学教育,他相信,教育效果会是非常正面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展心理学和定量研究方法项目主席、原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迈克·纳库拉分享《青少年可能性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创新模式》。他表示,在思考教育创新时,科学技术肯定会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技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并以学生喜欢和受益的方式去应用技术,实现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是核心。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模式,我们就可以走进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然后投射到外部世界,将自己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这将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深圳教育论坛持续举办中,更多关于深圳教育的真知灼见、优秀理念、探索实践将于8--9日继续奉上,敬请关注。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