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行旅游,用保温杯泡绿茶、白茶、红茶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盼着盼着,国庆小长假终于到了。
中秋与国庆,双节合一,很多人都有出行计划。
身边有位闺蜜,打算国庆时去一趟北方。
看一看不同的风景,欣赏北国之秋。
做出行攻略时,她特意过来打听,用保温杯泡茶要注意什么?

作为一个胡建人,一日不可无茶。
但出门在外,泡茶条件有限。
为了这次出行,她特意买了个650毫升容量的带盖保温杯,打算专门用来喝热水、泡热茶。
其实,闺蜜留下的这个泡茶提问,回答方向很广。
点点滴滴,全是细节。
大致汇聚起来,能圈出8个重点。

一、尽量泡口粮茶。
很多资深老茶客,平日喝惯了盖碗逐道冲出来的茶汤后,非常不习惯保温杯泡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喝惯了精妙绝伦的好茶味后,再去喝保温杯闷泡出来的茶味,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主观看法——纯属浪费!
但不可否认,秋冬季出行,保温杯的实用性很高。
折中来看,保温杯不是说完全不能泡茶,而是有所选择。
名贵好茶,斤价超过千元级,甚至价位更高的茶叶,别随便用保温杯一闷了之。
国庆坐动车出门,旅途出行有喝茶泡茶刚需的话,就选普通口粮茶吧。
比如,选去年的秋寿眉陈茶。
比如,将平时喝茶剩下的碎末收集起来,装入隔渣袋(空茶包)内,再放进保温杯泡。
至于高山白毫银针、桐木金骏眉、单泡正岩水仙与肉桂等,还是留着平日慢慢细品为好。

二、内胆选食品级安全材质。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这些年不少线下活动的伴手礼,会免费赠送保温杯。
有的,还会在杯身上印上广告宣传,看着花花绿绿的。
仔细看了一圈,也没有具体品牌信息,完全属于杂牌。
拧开瓶盖后,凑近闻,一股怪异的金属味。
需要打开来通风散味好些天,这股怪味才能慢慢消除。
遇到这种情形,这种便宜的赠品杂牌保温杯,不管是日常喝水还是直接泡茶,都不推荐使用。
当茶友们选择保温杯泡茶时,牢记一点安全前提——内胆要选安全靠谱的。
金属材质的话,推荐选食品级不锈钢。
不然,换成玻璃内胆、陶瓷内胆的保温杯、保温壶等,也能胜任。
但要切记,新杯子买来后,内胆发散出怪味的保温杯,千万别乱用。

三、有条件的话,别用动车上的热水泡茶。
动车上的热水,虽然能达到安全饮用标准。
用来泡速食面,问题不大,但不建议用来泡茶。
因为,这样做与自来水泡茶,毫无分别。
有一年,我们坐动车去上海。
中途,用车上的热水,泡了一杯当年的白牡丹新茶。
将泡好的热茶倒出来一尝,茶味特别古怪。
花香寡淡,香气低沉,高山新白茶本身的清鲜、清甜、淳和风味消失不见,喝了几口,回味还有些发涩。
一泡好茶,就此报废,根本泡不出原有滋味。
所以,对茶味有所要求的茶客,建议出门前别嫌麻烦。
将纯净水烧沸后再灌入保温杯内,用于泡茶,茶汤基础风味才能得到保障。

四、用杯刷及时清洗。
保温杯的造型设计,往往是“直肠直肚”。
直筒型的杯身,利于保温聚热。
但缺陷是,杯底完全是卫生死角,清洗难度大。
平时用保温杯喝热水时,只要水质别太硬,用上一段时间后,内胆也不至于堆积水垢,整体还能维持比较清爽干净的状态。
要是用保温杯泡绿茶、铁观音、老白茶,或者是泡红枣、枸杞、黄芪、甘草、菊花之后。
每次喝完茶汤,要及时倒掉残渣,及时清洗。
以免得在杯底留下脏兮兮的茶垢后,再用于泡茶,并不卫生。
居家期间,手边有条件的话,用上专门的杯刷、再加上食品专用的小苏打去垢,更显卫生。

五、别放太多茶。
当茶叶进入保温杯后,要面临一直极端环境。
放入茶叶,灌入沸水,拧上杯盖。
保温内胆当中,好比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又闷、又热、又不能透气。
干茶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极端环境,容易闷出大量咖啡碱、茶多酚等,让茶味喝着偏浓苦。
为了避免将茶味泡浓,直接用保温杯泡茶时,茶叶用量别太多。
500毫升的保温杯,里面放上2克干茶,绰绰有余。
拿捏不准具体克重的话,牢记一个原则——宁少勿多。
不然,闷出一杯苦涩浓酽的茶汤后,自己根本没法喝!

六、一杯茶最好在4小时左右喝掉。
保温杯、保温壶、焖烧杯、焖茶壶等,属于同类产品。
当你用了上述物件泡茶时,千万别泡一大壶茶直接喝上一天。
哪怕早上六、七点出门赶车刚泡的茶,如果一直放在包里,隔了十多个小时,到了当天晚上还没喝掉。
到最后,即便保温性能出色的保温杯,里面倒出来的热茶还是温热状态。
这样的茶也已经不适合喝。
因为泡好后中间隔了1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杯茶本质与隔夜茶没有区别。
喝这样久置不新鲜的茶水,茶汤不再甘香爽口,内部的多酚类物质早已氧化。
面对不香、不好喝、不新鲜的茶汤,不如重新用热水现泡一杯,更能带来喝茶享受。

七、当心热茶烫嘴。
使用保温杯喝茶,直性子的人会选择拧开后,直接畅快地喝下一大口。
每到这时,很容易烫到自己的舌头。
万一保温杯内的茶水,温度还很高,滚烫冒着大量热气。
烫茶会刺激口腔黏膜,带来伤害,不利健康。
按北方朋友的调侃,嘴巴都被“烫秃噜皮”后,味蕾感知肯定会受影响。
接下来继续喝茶会食不知味,很影响心情。
为此,刚你拧开瓶盖喝第一口茶时,建议先确定实情。
凑近瓶口,确认汤面没有冒出滚烫热气,再试探性小口尝入。
有条件的话,另外准备一个小杯子,倒出后晾一会再喝更稳当。

八、短途出行,用保温杯装茶更好。
国庆出行,带上保温杯喝茶很方便。
哪怕到了目的地,入住酒店后,第二天早上出门前,也可以带上一杯热茶。
不过,短途出行,没必要直接泡茶。
走出房门前,先用茶具冲泡。
可选盖碗或者茶壶,逐次冲出茶汤。
将这些泡好的、浓淡适宜的顺口鲜醇茶汤,灌入保温杯内,拧上盖子保温。
带出门去,随时都能喝到一杯有水准的热茶。
比直接泡茶好得多,至少可以不用再担心茶味被泡苦!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