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每年捞金几百亿!这三款啤酒都是披着国产皮的洋货,你喝过吗?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在这个炎炎夏日,人们纷纷涌向酒吧,举杯畅饮,畅想生活的美好。啤酒,那被誉为“液体面包”的饮品,已然成为欢庆与快乐的代名词。中国的啤酒产业,如同夏日里欢歌笑语,蓬勃向前。然而,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品牌背后,却隐藏着让人意外的国际色彩。

如果你觉得世界知名的哈尔滨啤酒是中国的骄傲,那你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它的历史。

在遥远的1900年,哈尔滨并不是啤酒之都,而是俄国商人的聚居区。一位名叫亚历山大·鲍德温的英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创立了一家啤酒厂,那标志着哈尔滨啤酒的起源。这家酒厂后来被德国人接手,成为了哈尔滨啤酒的发源地。时光流逝,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啤酒的酿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广受好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中国的骄傲在2004年宣布将其卖给了百威英博,这个新东家的名字早已不再是中国式的。

或许你对“喜力”啤酒充满自豪感,但这个名字背后的真相却是荷兰的骄傲。这个品牌自1863年问世以来,就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在中国市场,仅2018年,“喜力”就创下了高达33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彰显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我们所以为的本土骄傲,其实已然不再属于我们。

再来看看乌苏啤酒,这个名字在新疆乌苏市家喻户晓。然而,在我们以为它是中国酿造的“夺命大乌苏”的时候,实际上,它早在2015年就已被嘉士伯集团全资收购,成为外资的附庸。

这两年,乌苏啤酒在中国市场上一炮走红,但它已然不再是我们的本土产品。

或许你会问,这些被外资控制的品牌,是否还能被称为国企?这个问题并非简单,它牵扯到国际经济的纷繁复杂。在早期的经济发展中,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技术、制造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都曾束缚着我们的发展。为了保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得不允许外资的介入。很多国内品牌或许并不情愿,但是在无法找到更好出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被外资收购,以此在本土寻找更多机会。

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沉默。这些大啤酒品牌,虽然背后并不是中国的制造商,但是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他们也确实创造出了一定的优势。每年,他们能从中国市场赚取数以十亿计的利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什么我们的本土品牌不能走得更远?或许,这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去实现自主创新,让中国的骄傲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拒绝使用外资产品是不现实且不明智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