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青铜惊奇

 

只说最近一楼一号临展厅的特展

成都博物馆在策展上还真没怎么让人失望

前一阵的阿富汗珍宝展结束

一番变化之后

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

又开始了

从国外切换回国内的主题

还和本土密切关联

难得一见的珍贵宝贝

一轮接着一轮地看,目不暇接

开展第一天的大清早我就去守着了,结果九点钟并没有准时开展,还在最后的整理。这次的青铜特展,“250余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了55件国家一级文物。”规模还真算得上隆重。

溜达了一圈再转回去,刚好。人也越来越多,尽管这个特展是要一直持续到今年双十一才结束。家长带小孩;青年学生结伴而行;似台湾似东北,带口音的游客,全都算是赶上了……

“砰……”“砰……”“砰……”好几声额头碰到玻璃的声音就在我耳边响起。精美绝伦,稀奇,震撼。纯粹被青铜器的美感吸引,都迫不及待凑拢以便看得更入神。

游走的工作人员赶紧拿布和纸巾擦掉印子,以免扫了其他观赏者的兴致。

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精品一起亮相,不是什么简单的陈列。一目了然的对比之中,几处地方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影响的结果现在就直愣愣的呈现在面前。这就是特展主题、线索明晰的好处。

之前我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粗略地看过,他们被称为中国青铜器收藏界的“半壁江山”,器型精美硕大,藏品按类型用途分门别类。下雨天大清早,老外们排着队进去看得瞠目结舌这就足够了。

成博特意借展过来的四川三星堆人面形面具,表情奇特让人印象深刻。而那些陕西宝鸡出土的铜人面盾饰之类的东西,表情一样的夸张好笑。还有那些凤啊鸟啊的纹饰,都可以在对方那里找到类似的形态。

想起在之前看到如此与众不同的三星堆文明,还有人在猜测古代中国是不是存在平行发展的文明。三星堆和黄河河谷地区,应该还是早早就存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这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青铜器,是几千年前秦岭附近几处平原已经产生联系的最好例证,那时候,秦统一六国还没发生。中国,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国。

整个特展最为隆重的还是那只名叫“何尊”的青铜器,陕西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首批禁止出境文物之一,讲解员还会继续告诉你,上面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一词。

亚伐方罍、铜人头像……早上挤满的媒体记者大概会在当天的晚间新闻里告诉你,他们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我惊喜于那些意想不到的小东西,陪葬的鱼形饰品,青铜的。

青铜小人,左边女性的发饰据说和墓葬主人一模一样。

晚商到西周时期,那只更小、金沙遗址出土的铜鸟竟然比西周时期宝鸡的三足铜鸟更为立体。翅膀简化之后,神迹似乎也消失了。

还有那些马车上的配件,兽面的纹饰,想起木心的那句“从前的锁也好看”,是一个道理。

实物成了最好的教具,一个父亲不停地向小孩引导,“为什么只留下这些青铜的东西了?你想想,马是不是会死去,马车是不是木头做的,木头会怎样呀,会朽掉对不对……”小孩似懂非懂。

一件西周时期的铜禁,方方的,如箱子一般,太过少见,其实也是一件酒具,盛酒的器具可以放在上面。

纹饰繁复,如此讲究,成为款待宾客隆重盛大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必然。

周朝不如商王朝有那么繁多的青铜铸造的酒器,以史为鉴,商纣王就是喝酒喝来亡国的。青铜器具,更多拿来烹煮肉食,也开始更多具有“礼器”的属性,成为国家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尤其是鼎和簋,成为了“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物品。谁陪葬的青铜器越多越华丽,大概生前也就越显赫。

那些青铜器物之上的铭文,更是了不得。歌功颂德,或者单纯纪录大大小小的事情,载体更易于保存的性质,使得今人也对上面的内容着迷。

不禁又想起了古希腊或者古巴比伦神庙中的那些刻着铭文的石碑,更易保存,更易树立威权,隔得再远,出发点大概都是一样。

从最为熟知的鼎,再到鬲、甗、瓿、簋、爵、觚、斝、罍……看到都感觉自己像个文盲,字都认不全,幸好写了拼音。

他们各有各的用途和规范,喝酒煮肉……看过不少,但依旧难以分辨。

各种纹饰也实在繁复,火纹、饕餮纹……密密麻麻,一眼看去就很中国。

贵重精美的器物,普通人大抵是无福享受,可配发给他们的青铜兵器,上面还是有着精细的纹饰,如符咒一般,像是祈愿必将至敌人于死地,完成各自口中的统一大业。

杀戮太过残忍,还是青铜编钟更为文雅,只是看见脑海中便顿时觉得余音绕梁。

此刻,谁又有心思关心他们是出自哪位大户人家,从哪个墓葬坑中出土……秦朝到底是怎么加强对成都平原的统治……对蜀地官员又是如何重视……这些都交给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