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收藏 | 2~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及各领域发展评价表
01
2-3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肢体发展
2~3岁的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但组织和机能尚不完善。缺乏节奏与协调性是这一时期身体发育的特征。幼儿开始表现出有目的、有方向的尝试与探索,但是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动作要素。其骨骼肌肉易疲劳、变形,不适宜单调的动作或保持同样的姿势,如长时间地坐、站、走,也不能承受较重的体力负担(牵拽、荷重)等。2~3 岁是训练幼儿协调能力的好时机,动作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
2~3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娇弱,可塑性强,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易变的图像、新异的刺激嘈杂的生活环境,都会引起幼儿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和过度疲倦。2 岁幼儿的大脑及其各部位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类似于成人,头长和身长的比例是 1:5。2 岁末脑重由出生时的450 克增至 1000~1150 克,约占成人脑重的 75%,此后增长减缓。囱门逐渐变小并长合。头围增长速度变慢,2 岁的男孩头围平均为 48.2 厘米, 2 岁半时为 48.8 厘米,3 岁时为49.1 厘米:2 岁的女孩头围平均为 47.2 厘米,2 岁半时为 47.7 厘米,3 岁时为 48.1 厘米。2~3 岁期间,大脑突触数量达到最高峰,此时每个脑细胞有 15 000 个突触,比成人多很多。其活跃程度也是成年人的两倍。
2~3 岁幼儿的大肌肉动作迅速发展,其活动空间大大延伸,使幼儿成为一个能够积极探索的独立个体。此时的幼儿已能走、跑、跳、爬、钻、玩球、保持平衡。行走是骨骼、肌肉、智力几大方面的联合活动,行走意味着幼儿的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与此同时,幼儿的耐力灵活性、坚持性获得发展,走、跑、下蹲、起立等动作可以灵活转换。大肌肉活动密切了幼儿与成人的关系,幼儿会按成人的指示做动作,与成人一起游戏,这些都为其发展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手部小肌肉动作也有一定发展,能够画画、搭建、穿珠、倾倒、捏、撕、拧、插、端、舀等,但灵活性不够。
二、语言发展
2~3 岁的幼儿进入了语言表达爆发期,也是接受语言刺激十分敏感的时期。语言的生理基础——按音部(耳、听觉神经末梢)、联音部(大脑听觉区、语言动觉区)、发音部(咽喉、气管、颚、舌、唇、齿)得到充分的发展。语言成为幼儿交际及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工具,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支点,也是幼儿除行走外探索世界的另一条重要途径。2~3 岁的幼儿在语言发展上有以下特点:
(1)非常喜欢说话。爱跟着成人唱歌、说歌谣、重复结尾的语句,或自言自语。
(2)喜欢提问题。发问的动机多是追求目的和用处,也需要更多的词汇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物。
(3)说“谎话”。如对于实际上已做过的事情却不承认,根本没有的东西却说有等。这种现象是因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育程度不高,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或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补偿情感缺失,但又没有正确把握词语的真正含义。
(4)需要成人对他们发出的语言信号作出及时反应。2~3 岁是幼儿说话的开始,他们还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如很难正确发出舌根音、喉音,当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图时就会显得很焦急,受到嘲笑不但不能改进发音反而会产生语言障碍。
(5)3 岁的幼儿喜欢边说边画,当他们意识到涂鸦也可以记录语言时,书写就逐渐展开了。
三、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变化过程,涉及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打开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所有通道,成为其一切技能、情感、行为发展的助推器。2~3 岁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认知范围逐步扩大。感知觉发展,进入精细分化阶段。2~3 岁的幼儿对物体的分类已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认识基本颜色、形状,愿意点数,能说出数量,但对时间的知觉有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知道常见物品的用途。理解事物的连续性和恒存性,但没有物质守恒的概念。其明显的自我中心思维特征,常常混淆想象与现实。对空间有所理解,能辨认圆、方、三角等几何物体,能分清内和外、前和后、长和短、多和少,能按秩序摆放好玩具。
(2)注意力发展。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萌芽,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无意识学习。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会发出声音的材料感兴趣,能维持稍长时间的注意力。
(3)记忆力有明显的进步。长时记忆初步发展,能回想相隔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事物甚至能帮助成人找出以前摆放的物品。对事情的意识性更强烈、更鲜明,语言编码和感情驱动融合在一起,能借助语言表征引起回忆。记忆富有情绪色彩,特别容易记住愉快的或者痛苦可怕的事物。
(4)想象力的发展起步。2 岁左右出现最初的想象力,能想象出未曾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对于 2~3 岁的幼儿来说,听故事的过程就是他们常见的想象活动的过程。
(5)认知方式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一次一个地区分眼前的物品和处理简单的事件,以直接的、主动的、无意识的学习为主。其认知不能脱离眼前看到的情景,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作用来使思维摆脱知觉情景的束缚。
(6)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第一子阶段——象征思维的前期。即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过渡期,呈现直觉思维特点。心口不协调。思维缺乏可逆性,离开具体的事物及实际行动就不能思维。无“类”的概念,尚不具有概括能力。
四、情感一社会性发展
情感包括情绪(感情的活动过程和外部表现)和感情(对感情的内在体验)。
2 岁以后幼儿的情绪表现已不如初期那样单纯与机械。情绪成为幼儿进行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情绪信号不仅在其生理需要时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意义上支配、控制、调节着幼儿的行为。2~3 岁这一年龄段,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不足,因而情绪波动大,情绪调节能力差,易冲动、变化、转移。2~3 岁幼儿情绪的发展任务有:基本情绪的自我规律化;爱恋(对照顾者形成依附关系);发展和他人的互动沟通;获得有组织的个人感;创造情绪的构想;运用情绪思考(幻想)等。
幼儿入托后的情感适应问题,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进程。这一年龄段是幼儿情感分化的关键期,刚入托时分离焦虑明显,其后对抚养人的依恋程度渐渐降低,对陌生人的焦虑反应和害羞行为日益减少,出现了复杂的情感萌芽,如得意、满足、生气、愤怒、害羞、嫉妒、尴尬、骄傲和愧疚等;开始理解“移情”,能关心并帮助别人,情感需求强烈。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3 岁前幼儿的情感发展任务是“信任一沟通”,其后是“自主一分离”,因此要给幼儿提供温暖的情感氛围,帮助幼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情感与动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小脑(运动控制中心)与脑的边缘系统(情绪控制中心)之间有双向的神经联系,因此亲近、抚爱等身体接触对于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
社会性指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养成的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态度、行为方式、行为技能和行为习惯,初始的社会性行为离不开认识和情感的作用。2~3 岁时出现的角色游戏使得幼儿摆弄物体的动作开始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幼儿的行为逐渐由固执的、对抗的转变为合作的、友好的。这一时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任务是自主性的培养、冲动的控制、性别的认同、伙伴关系的建立等。
2~3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典型特征有:
(1)独立性增强,依恋强度逐渐减弱。2 岁左右出现第一反抗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动机,自己选择喜欢的活动和伙伴。建立自我价值感,喜欢被关注和赞扬。与母亲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能遵从母亲的要求,也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
(2)社会道德意识建立。2 岁时尚不能区分违背道德的行为与违背习俗的行为,3 岁时已开始能够做出区分。
(3)有社会交往的意愿,乐意与同伴一起玩。同伴交往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践机会。
02
24个月-30个月幼儿各领域发展评价表
编辑:文兰 来源: 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托班) 特别说明 :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