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吃了检出阳性的奶枣、车厘子会被传染吗?权威回应来了

 

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人民群众就地过年和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数据显示,1月以来,全国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016例,为去年3月以来单月最多,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

本周后半段,全国现有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前期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防控效果开始显现,正在推进分区分级防控措施,全国疫情总体风险可控。

检出阳性的食品是否对人有传染性?

最近大家非常关注的奶枣、车厘子、冻鱿鱼等进口水果冷冻食品被检测核酸阳性。那么检出阳性是否对人有传染性?目前冷冻食品和进口食品能否正常食用,能否确保安全?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作出回应:新冠病毒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极小。但仍建议消费者增强防护意识,一定要按照相关要求,做好防护。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 图自中国网

李宁表示,最近确实食品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极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是针对病毒的核酸片段,无论是活病毒、死病毒,都可能检出核酸阳性,因此食品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它就具有传染性。这些食品检出核酸阳性,只能说明它曾经被新冠病毒污染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消费者经采购、加工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报道。从全国各地对食品及其外包装特别是进口食品及其外包装的新冠病毒核酸监测来看,总体的阳性检出率也是比较低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的外包装,总体的污染量也是比较低的,因为新冠病毒在食品的表面不会繁殖。

综合分析,存在活病毒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对进口食品,无论是进口环节还是流通环节,我们都按照物防的相关要求,加大了预防性消毒和核酸检测,而且在源头加强管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存在活病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特别是发现一些问题食品后,也都及时进行了处置。因此,消费者因接触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尽管如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者还要增强防护意识,一定要按照相关要求,做好防护。在处理食品及其包装整个过程中,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不要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特别是处理进口食品更要注意。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食物保持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清洁的食材,这五点消费者要牢记,这几个方面只要做到了,这些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

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是一种懒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谢谢你的提问。确实,近日有些地方出现了对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等方面“层层加码”,还有“一刀切”的情况,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一些受影响群众的不满。国家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法制定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政策,也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绝不是要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

“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各地要规范落实2021年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不得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擅自“加码”、“层层加码”,不得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对于北京市以外的省份,要做到“六个不”,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和居家隔离措施,不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非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不对省域内低风险地区返乡的非重点人群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不对省域内返乡人员进行居家健康监测,不得随意延长居家健康监测的期限。各地应该及时纠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密切关注各地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执行政策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将予以通报,要求立即整改。

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量已超2400万剂次

近期我国报告的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较多,主要原因是我国发现病例能力不断增强,积极采取了主动发现病例的措施,关口前移,促进了病例的早期发现,也就是很多病例尚处于潜伏期时就被发现了。

截至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数量已经超过2400万剂次。初步监测分析显示,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发生率与2019年全国上市后疫苗报告发生率基本一致,严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略低于2019年全国已应用疫苗的发生率。

来源丨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网等

来源: 文汇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