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 | 赵炜:黄石战疫,刻不容缓拯救危重症患者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前线ICU病床不够,他带领团队改造病房,48小时成立一个重症病区;“改装”设备,创新交班模式,尝试血浆治疗,联合攻关疑难危重病人;把防护装备让给同事,奋不顾身抢救病人……2月11日,江苏援湖北黄石医疗队310名医护人员出征黄石,随队在一线已连续奋战20多天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赵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出征时的诺言:黄石战疫,拯救危重症患者!我们来了!
在黄石抗疫一线,赵炜被任命为黄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主任。据了解,黄石市中心医院原先有一个ICU病区,但还有很多重症病人散布在不同医院、不同病区,这对危重病人的救治和疫情防控都极为不利。根据部署,赵炜带领团队随即对黄石市各定点收治医院进行调研。经过两天的情况摸查,赵炜根据当地具体的疫情防控情况,将黄石市中心医院原有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在48小时内改造成为了标准的治疗传染类疾病的ICU病房,成立了黄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2病区,共有床位17张,专门收治新冠肺炎危重型病人。 病区改造完成后,赵炜立刻开始投入临床工作。刚成立的重症医学病区仅三天时间床位就完全收满。大量危重病人需要入住ICU,但是当地医院专业的医疗设备不足。面对这种情况,赵炜当机立断:“设备不够,我们就来个‘改装’!”他带领团队对当地医院的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因提前准备充分,赵炜在从南京出发时就携带了部分专业设备,这些设备也都投入了临床,都派上了用场。
病床和设备有了,下一步,赵炜根据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现状建立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临床流程和规范,并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传统表单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实现了病房内外信息的同步。用赵炜的话说,这就是“科技与人力相结合,有什么用什么!”病房内外信息交流环节的打通,使得这一支由江苏和黄石本地临时组成的队伍,快速实现了顺畅的磨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加强危重病人救治,进一步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是刻不容缓的目标和使命。2月15日,黄石医疗团队对重症患者开始了首例血浆治疗。一位48岁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病情加重于1月29号由黄石市中医医院转到黄石市中心医院ICU进行治疗。患者双肺CT检查呈典型“白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治疗一度有效,但病情反复,并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幸运的是,2月15日,从武汉采集的第一份痊愈出院的新冠患者的血浆,傍晚运抵黄石市中心医院,核对查验后,当晚血浆就被输注到了病人体内。由于病情复杂,2月18日从中心ICU转到赵炜所在的重症医学2病区。经过赵炜及其团队几天全方位的治疗,病人病情稳定好转,3天后即再次卸掉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赵炜在临床中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勇于将新的技术和治疗手段应用在患者救治中,例如完成了两例在超声引导下胃肠营养管的置入,既解决了病人的营养问题,又填补了当地的技术空白。
经过团队十多天的努力,前期收治的病人病情逐渐好转,目前已有近10位重症患者转出了ICU病房。 每天交接班间隙,黄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的隔离病房前,一批医护人员穿戴好防护服,准备进入病房。赵炜站在一边,全神贯注观察医护人员的每一步动作,因为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纰漏,都可能攸关性命。 赵炜医疗团队的医生陈娇告诉记者,赵炜除了要去救治不断送来的肺炎感染患者,最担心的就是身边医护人员的安全。在临床工作中,考虑到疾病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赵炜都是亲自操作患者气管插管的放置和拔除。
病区曾收治了一个重病人,入科时呼吸窘迫明显,血氧饱和度下降得很快,医护人员立即给患者储氧面罩(高浓度)和高流量吸氧,但几乎没有效果,血氧饱和度徘徊在危险的边缘,病人的状态很差。赵炜医疗团队随即调整方案,给予去氮加压给氧,勉强能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及格线”,但病人的情况不断恶化。赵炜决定即刻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是在和死神赛跑!”能够更好地保护医生防止感染的正压头罩现场只有一个,赵炜毫不犹豫地让给了助手陈娇,还帮她把头罩戴好。紧急气管插管后,病人血氧饱和度慢慢升到了正常值,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赵炜团队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记者想起了在南医大逸夫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赵炜作为代表曾经说过:“我们作为江苏的医疗队就是代表了江苏人的形象,我的任务就是服从指挥,打好这一仗,保证医护人员的零感染,把大家平安带回来!” 交汇点记者 黄欢/文 韩军/视频 美编/朱丹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