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湖北救援日记」我们不仅是医生护士,还是临时家属

 

浙大二院第六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于2月14日抵达武汉,171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2月15日20时,在改造病房、安装设备、调配人员、优化流程后,“浙二病房”开科收治病人。这几天,初上“战场”的医疗队成员用日记记录下了开科以后的经历。

一场纷飞大雪和六名患者

作者:浙大二院呼吸内科护士 朱琳

时间:2月15日

地点:武汉

图为朱琳(右二)与呼吸内科同事们合影。新华网发

正式上岗第一日,武汉大雪纷飞。

晚上八点,我们开始收治第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因为没有家属陪同,我们护士和医生就成了他的临时家属,一起帮忙办理住院。办理好信息登记录入、做好相关的评估,护士们就带着他正式入住协和医院的“浙二病房”。

好像又回到了浙江杭州,我们熟悉的浙大二院,医生开立医嘱,护士执行医嘱。不同的是,我们穿着防护服,笨拙地给病人吸氧,做好相关生命体征的测量。患者并没有多说话,但是透过眼神,我们能看到他对我们的信任、对健康的期盼。

一小时左右,我们又陆陆续续地接收了五名患者,氧饱和度稳定,口服药物治疗,一切都是那么地井然有序,又那么地小心翼翼。

第一天,武汉送给我们一场大雪纷飞。期待胜利的那天,武汉送我们一场樱花满天。

漫长的队伍和寒冷的天气是真正的挑战

作者:浙大二院综合ICU医生 须欣

时间:2月15日

地点:武汉

图为医护人员交接班。新华网发

在大雪天,我们一行人从酒店来到医院熟悉环境和流程。比较有挑战的是脱防护服。开始我以为是不是比较难脱,后来才发现,原来漫长的队伍和寒冷的天气才是真正的挑战。

到了下班的时间,缓冲区排起了长龙,感控组人员严格地执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监督,确保病毒不会被医护人员传播。此时曾经在自己医院的感染培训起了关键作用,每个人都耐心地排队等待,此时的严谨,是为了全部人员的安全。

我们一直在身边

作者: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六病区护理责任组长 冯佳

时间:2月17日

地点:武汉

图为医护人员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新华网发

整个夜晚,电话铃声不断响起,重症病患被陆续送来。

一位69岁的大伯情况很不好,储氧面罩下氧饱和度仅为60%。我的同事——经验丰富的护士张健早早准备好高流量吸氧的装置。经高流量吸氧,大伯的氧饱和度在85%至88%之间波动。

大伯一脸焦虑地问我们:“现在氧饱和度好吗?上来了吗?”张健安置好大伯,把大伯的手机放到他床头,耐心地回答说:“放心,上来很多了。我给您关灯吧?安心休息,才能降低氧耗。不要多想,您的情况,我一直监护着呢。我一直在您身边,加油!”

只见大伯努力点了点头,泪水瞬间从眼角流淌了出来。

如果灯光能带给她安全感,那么开着也无妨

作者:浙大二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 沈月婷

时间:2月17日

地点:武汉

图为浙大二院医务人员合照。新华网发

今天我是夜班,交班进入病房后,我们立即整理仪器,一遍遍查看病房。

有个病人,三四十岁的样子,晚上睡觉不愿关灯,说害怕。

我也不能做什么,只能鼓励她、告诉她,我们24小时都在她身边,有事随时按电铃。她默默地点了点头。

后面,她总共按了3次电铃,我都及时前去处理了。快下班时,我再去查看,她已沉沉入睡。我没有给她关灯,如果灯光能带给她安全感,那么开着也无妨。

有个病人小声问道:“你们啥时候回去?”

“我也不知道。”我说,“但是你放心,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搞定了这个事情再回去。”(张飘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