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他是释迦牟尼真正的传人,一生将佛法修行到极致,最终顿悟大道

 

导语

活在红尘中的人,把人生当成修行,而身在修行界的人,则把修行当成人生。但是如果跳出这个相对的角度来看,人生和修行之间似乎并不存在那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无论是修行者还是普通人,我们其实都是在这个变化的世界当中,寻找着那一条不变的真理。

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就是,走到佛法尽头的修行者——菩提达摩。传说他是继释迦摩尼之后,唯一一个将佛法修炼到极致的人。

他所开创的禅宗法门,时至今日依旧在世间广为流传。我们所熟知的是虚云,南怀瑾,这些当代奇人,都是这条法脉的传承者。

那么今天,我们就把时间线拉回到15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跟随达摩祖师的脚步,来一同见证关于他的成佛之路。

步入佛门

公元386年,菩提达摩出生在一座辉煌的宫殿之中。然而作为南印度香至国的第三位王子,他却从小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据说在他十岁那年,老国王把他们兄弟3人叫到跟前,问他们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有什么安排?

两位兄长的回答,都是如何治国安民,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但唯独菩提达摩,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像释迦牟尼那样的圣人,而且还立志要出家修行。

之后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老国王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或许真的不是寻常之人,于是便安排他拜入了当地最有名的高僧,跋陀法师门下。

在跟随跋陀法师修行的这段期间,他先是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佛法的基础理论,譬如四圣谛三法印

四圣谛也可以叫四真谛,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分别代表了人生在世的四种状态。

其中苦谛是指身在苦海而不自知的芸芸众生。而集谛则是指正在觉醒,并且察觉到自己正在经历痛苦的人。

接下来的灭谛,则意味着找到了痛苦的根源,并且逐步消除内在欲望的过程。

最后的道谛,就是指彻底消除了自身的贪念和烦恼,进入了悟道状态之后的空灵之境。

至于所谓的三法印,则对应着修行者从最初的无明状态,逐步走向涅磐和解脱时,所要经历的三层境界。

分别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

而穿越这四种状态和三层境界的方法,就是古印度最神秘的修行法门——禅定。

在修炼禅定的过程当中,修行者可以通过内在的本源意识,逐渐感知天地万物的脉搏,察觉细微之处的变化,最终将自己的意识和宇宙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无限解脱。

这也正是菩提达摩在跟随跋陀法师修行期间的主要功课。不过随着修行日益精进,他的心里也逐渐升起了一个强烈的疑问。

难道作为一个修行者,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所谓的禅定,去追求涅槃之后的解脱与自在吗?可即便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的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耶和死去又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如此深奥的问题,一直指导他修行的跋陀法师,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他开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感觉自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走向正途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场修行,而修行的本质就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大道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互根互用。

修行的道路往往代表了人生的方向,而人生的机缘,也同样是修行的契机。就在菩提达摩迷茫之际,一个叫做般若多罗的大修行者主动找到了他。而此人的身份,正是释迦牟尼的第27代传人。

两人刚一见面,对方就拿出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问道:

世界上是否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宝珠更加珍贵?

达摩答道:

在常人看来,这颗宝珠的确是无价之宝。

但从实质的角度来讲,它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至于珍贵与否,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定义。

况且这珠宝虽然光亮,却也并不是它自己的光芒,而是借了太阳的光芒。就像世间的芸芸众生,只有借助佛法的智慧之光,才能照亮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和珍贵的佛法相比,这块所谓的宝石自然也不值一提。

般若多罗闻言,也不禁感到一阵惊叹,于是便和他探讨起了许多关于修行的问题。而这也终于触发了达摩心中那个埋藏许久的疑问。只不过这一次,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回应。

对方告诉他说,他此前之所以会陷入迷茫和困惑,是因为所修习的佛法,一直都停留在小乘教义的层次。

这个层次的终极追求,无非就是个人的解脱,除此之外,再无前路。

而要想续接小乘佛法的断路,就必须进入大乘佛法的层次。

这里所说的乘,实际上就是乘载的意思。

而修行之人所乘载的,就是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小乘佛法所乘载的,是自我的痛苦和烦恼。而大乘佛法,所乘载的则是众生的痛苦和烦恼。

所以说小乘佛法的核心是自觉和自悟,而大乘佛法则是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再升华起来,引导他人也获得同样的觉悟,这个就叫做普度众生。

就像你之前所说,世间的芸芸众生,都是借助佛法的智慧之光,才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那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心也变成一颗光源,化成一团火种,去照亮别人的内心,并且为他人燃起智慧的火种。

经过这一番开示之后,达摩内心里的迷雾终于渐渐消散,于是便下定决心皈依在对方的门下,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修行。

在此后的过程当中,他不仅尽数领悟了大乘佛法的真谛,而且自身的心境和修为也在不断的提升。

恍惚之中,他仿佛看到了那一团代表着终极智慧的光源。

可是不知为何,每当他想要临近的时候,却又感觉两者之间像是隔着无穷的大千世界,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对于他此时所经历的一切,般若多罗,似乎早就有了预感,于是便在临终之前,给他留下了一则预言。

告诉他想要走完成佛的最后一段路程,就必须前往神秘而遥远的东土,只有那里才是他实现人生终极顿悟的道场。

证道成佛

在关于修行的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契机。有人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也有人认为这是命中注定。

然而不论其背后的本质究竟如何,这个契机终究会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出现和应验。

作为继释迦牟尼之后唯一一个成佛的人,在菩提达摩的人生当中,也同样存在着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

公元526年,历经四年的海上漂泊之后,达摩终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但却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佛法盛世,反而亲眼目睹了那一时期混乱和凋敝。

尤其是当梁武帝萧衍问他,自己建造了这么多的寺院庙宇,供养了成千上万的僧尼,究竟能换来多少功德的时候?

他终于彻底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人们显然把修行当成了一种利益的交换。

在此期间,他也曾尝试着用自己这些年所领悟的佛法,来净化这世间的乱象,可到头来却发现,人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听他宣讲什么经义。

穷苦的人奔波于生计,富贵的人沉迷于享乐,即便是寺院里的僧人,也从来不关心经书里面的文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真谛?

在这一刻,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惘,但与此同时,他也更进一步的理解了师父当初的教诲。 如何在一片黑暗中,燃起佛法的智慧之光,这才是对一个修行者最大的考验。

为了解决眼下的困惑,他在一处山洞中盘膝而坐,开始了一次长达九年的闭关。

在这个过程中,他想起自己刚到中国的时候,曾经遇见一位教他品茶的老者。

对方告诉他说,真正懂得品茶的人,只需轻尝一口,就能感受到这盏茶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本质?甚至能够品出,制茶之人的年龄以及心性

这是因为在制茶的过程中,制茶之人的气脉已经融入了茶叶之中。

所以一盏看似普通的茶水,实际上却是两种,甚至多种生命气息相互交融的结果。

想到这里,内心世界里像是忽然闪过了一道灵光,照亮了无穷的大千世界。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佛法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认知与感悟,是在人生过程当中不断觉醒的智慧。

这些智慧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式,或者说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佛法,自己之前所学习的那些经义,实际上都是用来承载智慧的载体。

要想让世间的芸芸众生真正理解这些智慧,那就必须将经书中的道理,再次完美地融入到现实的世界当中。

就像制茶之人的气息,能够融入茶叶之中一样,只有让自己的感悟和众生的感悟相互交融,才能让象征智慧的佛法,涌入每一个人的内心。

人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作为启发真理的关键之门。哪怕是一件极其寻常的小事,都有可能让人生出无量的智慧。

也正是在经历这次顿悟之后,达摩走出那座山洞,正式创立了禅宗。

而这一宗派的核心思想就是: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智慧在于内心里的感受,而不在于某种特定的形式。

以最简单的方法,传授最深奥的智慧,才是这世间的无上大道。

在创立了禅宗的法脉传承之后,达摩也感到自己的修行已经日渐趋于圆满,于是便将一众弟子召集起来,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传法。

随着法会结束,他便又一次进入了曾经闭关的那座山洞,从此再也没有出来。

最终留给世人的,也只有那几句谜一样的谶语: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结尾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线,从达摩的人生当中拉回到当下的此刻。

你会发现,他的一生一直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清晰,再到最终的大彻大悟,这实际上也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

尽管我们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却又往往出奇的相似。

或许这也正如达摩所悟到的那样,世间一切芸芸众生,最终所追求的,就是将各种不同的感悟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一种能够包罗万象的无上智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