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锡噐的收藏

 

古锡噐收藏-锡器方形多层大烛台赏析

我国锡器的制作和生产,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锡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古时候,人们常在井底放上锡块,净化水质。在日本宫廷中,精心酿制的御酒都是用锡器作为盛酒的器皿。它具有储茶色不变,盛酒冬暖夏凉,淳厚清冽之传。锡茶壶泡茶特别清香,用锡杯喝酒石酸清冽爽口,锡瓶插花不易枯萎。在这漫长发展过程中,锡器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及完善。至明清时期,已然盛行,锡器制造技术有八大工序:将优质锡料熔化、压片、造型、刮光、雕刻等,最后成品色泽如银,光亮如镜,兼有防潮、保温、耐酸、耐碱之优点。当时的锡噐制作名家不光是注重钖噐之功用,还常集诗书画于一体,巧用雕刻和镶嵌工艺,因此锡噐制品质普遍提升,不再仅局限于日用,更成为不少文人雅客收藏把玩之物。

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贵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效用。生活中常用于食品保鲜、罐头内层的防腐膜等。 锡是一种质地较软的金属,熔点较低,可塑性强。它可以有各种表面处理工艺,能制成多种款式的产品,有传统典雅的欧式酒具、烛台、高贵大方的茶具,以至令人一见倾心的花瓶和精致夺目的桌上饰品,式式具全媲美熠熠生辉的银器。锡器以其典雅的外观造型和独特的功能效用早已风靡世界各国,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古锡器在当前收藏市场中不被人们重视,但锡器却是中国金属类文物中的一个重要器物,升值潜力很大。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近来鉴定了几件民间收藏的锡器,使得普通百姓开始了解锡器的收藏知识。由于电视台媒体的介入,古钖器鉴藏开始在电视台鉴宝栏目热播,并频频露脸,特别是带有文人气息和名家作品倍受鉴宝专家推崇,估价颇高,促使锡噐收藏推波逐浪,开始了新的一轮古钖噐收藏热.

近日笔者收藏到一件方形古锡噐大烛台(如图),烛台为多层正方形,重6公斤,高54厘米,上烛斗为正方形囗12厘米x12厘米,底座尺寸为正方形16厘米x16厘米,烛台的上半部呈火炬状,火炬棒的部份,上下小,中部鼓出,由多层每组各四片同样大小形状一致的锡片焊接而成,工艺是严絲合缝,巧夺天工.下半部是一个向上烛斗和一个向下烛斗连成,中间也是由多层锡片连接而成,致于工艺细节下文再述.锡器的皮壳是鉴定锡器的重要依据.古玩行或收藏界,历来把古玩表皮的色彩、光泽及质感特征,概括为“皮壳”。各类古玩由于材质不同,皮壳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锡与常温下在空气中是不受影响的。因此一件民国时期的老锡器,如果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之中,外表除了光泽不如新锡器强以外,变化是不会太大的。但时间长达数十年或数百年的老锡器几乎不可能完全与潮湿环境隔绝,而锡器受潮,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会因为不同锡料中其它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并与金属锡的质感、光泽混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成为锡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同等锡质相比,其色泽越深、越沉,锡器的年代就越早,当然,曾被磨去原有皮壳的锡器除外。由于金属锡耐酸碱又不易氧化,因此做旧并不容易。目前古玩市场上一种仿古的三镶锡壶,表面虽为黑褐色,但油腻而做作,只要与老锡器略作对比,就不难揭穿其真面目。这只烛台呈黑褐色,包浆“皮壳”自然无可挑剔.底座四面凃有颜料,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剥落,只能看到黑色的细沙状的凃料糊着,这件烛台“皮色包浆”呈黑褐色,表皮温润深沉,紫黑黝亮的色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应为明末清初之物.原物是某大寺院,或大户人家大堂供奉之用,应有两件一套,可惜只剩一件!在清洗底座内壁时,我惊喜地发现了堂款和工匠大名(如图),阳文楷书外园圈"大泉巷"和"锦灿"两对印章款式.

经查对有关资料:古泉州南隅大泉涧境有一条打锡街.说起泉州的打锡街,老泉州们都知道,这条不长的小街当年可是人来人往的“锡器一条街”。旧时的泉州人做嫁妆,以锡制品多少论排场,称为做妆奁。大户人家的祀桌、客厅摆设和整套日用品都用锡来制作。讲排场的甚至还专门从东南亚买回纯锡,请三五位锡雕名匠上门做半年。可见锡器在旧时泉州人生活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在这条小街上,曾有一间大名鼎鼎的锡铺—— “大泉涧巷”锡铺,是泉州最为古老的一间锡雕铺。说起锡雕手艺,最为醒目的就是如今尚存世上琳琅满目的老锡雕作品,从细致入微的“东西塔”到栩栩如生的动物状“锡壶”,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都能被这双匠人的妙手捕捉,再灌注到他的锡雕作品当中。锡雕工艺集传统手工艺中的石雕、刻纸、油漆等多个门类的手工艺为一体,手工艺术含量极高,几乎难以进行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尤其是焊接时的温度控制,几乎全凭匠人数十年累积的经验来掌握,别说是机器,就算是普通人手也绝不能进行操作,因此,为了确保工艺品的质量,几十年来,锡雕匠人始终坚持手工制作。锡雕作品的形制虽谈不上巨大,但制作起来却是一项十分细致且浩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图纸的绘制,锡雕艺术中常常会对一些古建筑进行缩微铸造,就比如锡雕工艺的代表作“东西塔”,因为没有东西塔的图纸,当时匠人师傅是用布尺一一丈量每一扇窗、每一扇门就足足花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然而,这还仅仅是第一小步,接着他们还要按照1∶200的比例,一片片用寿山石开模、浇注塔的铸件,然后再一片片焊接起来。最为神奇的还是锡雕匠人们惊人的记忆能力,一件锡雕作品铸造出的细部件少则几十个,多则数千个,而这些细部件的拼接焊合完全凭匠人的记忆和感觉来进行,几乎容不得丝毫差错.除了过硬的手艺和惊人的记忆力,锡雕匠人还要有极大的耐性,一件锡雕工艺品的完成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程序繁琐,工艺复杂,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麻烦的事情,没有兴趣和耐心,不论谁都是难以做到的。上述笔者收藏的多层烛台制作过程也是如此这般完成的.制作锡雕作品,不仅要为其铸形,还要为其灌注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匠人自身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的深层体现.看到这些古代锡雕匠人畄下的精美的工艺品,总觉得有一种特别的雍容气度叹为观止。作者陈孔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