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张席子,织了数百年!如今,谁来继承?
曾经的繁盛,现在的凋零
许多的传统工艺都已被时光打磨
身为肇庆人的你
还能回忆起哪些老手工艺
高要花席
对于现在很多人年轻人来说
或许这个词有点陌生
但是这项非遗文化
在数百年来
伴随着肇庆祖祖辈辈的先人们
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曾经的日用品,如今已是艺术品
明代中叶
高要金渡引进蒲草(也称芏)
开始以芏编织草席
清朝时期,金渡草席已然名声在外
故今天的草席又叫“金渡花席”
上世纪70年代,达到历史辉煌时段
90年代
更精致美观的金渡花席开始出现
△90年代初期牌坊广场摆放的花席市场(资料图片)
金渡花席远近闻名
几百年来,一直畅销国内外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出访东南亚各国时
以花席作礼物馈赠外国朋友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花席逐渐被替代或者淘汰
2009年,金渡花席编织工艺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
金渡花席已从日用品发展到艺术品
或许这是一条新出路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
莫伟祥的家
就是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基地
二楼是存放芏和进行花席编织的场所,三楼则用于展示金渡花席成品,莫伟祥与妻子莫小囡仍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开展金渡花席编织工作。“现在以幼儿园儿童床上用品和本地婚嫁习俗用品为主,如有需求也会编织花席字画。”莫伟祥表示。
当地知名企业变成了家庭作坊
莫伟祥是土生土长的金渡人,12岁学会了独立编织草席, 22岁创建了金渡水边祥兴花席厂,把金渡花席市场越做越大。面对竹席、藤席产品冲击,他三次改良谋发展,顽强坚守金渡花席的市场份额。
90年代,他经营的工厂
年营业额一度超过400万元
成为当地知名企业
然而,空调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草席逐渐被人们遗弃
2004年
莫伟祥经营的花席厂关闭了
往后,他退居家庭作坊坚守经营,主打幼儿草席和婚嫁习俗草席。“因为需求量不大,而且材料、人工成本较高,导致销量逐年下滑。目前,年销售额仅剩十多万元。”莫伟祥表示,面对日渐衰微的金渡花席,他把花席编织变成了副业,有订单才去编织,没订单则钻研技艺。
数百年传承的手艺,谁来继承?
莫伟祥指导学生花席编织技巧。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经过长年日积月累,在草席花纹如字体、人物、花朵、虫鱼等编织技艺上,莫伟祥早已巧熟于心,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花席编织师傅,时常吸引爱好者慕名前来拜访,同时引起文化部门的关注。在高要区文化馆的指导下,莫伟祥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
莫伟祥向专家介绍花席。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早在1999年
莫伟祥开始传授花席编织技艺
从那时起,每当有人前来请教关于
金渡花席文化或者编织工艺
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
莫伟祥展示花席(资料图片)
“被评为传承人后,我每年接受文化部门、学校等单位邀请,多次外出展示金渡花席并介绍相应历史文化。其中,在金渡镇第二中心小学设立传习所,每学期定时前往为兴趣小组授课。”莫伟祥表示,作为本地一名资深花席编织工艺师傅更是传承人,广泛传授花席编织工艺是责任与使命,希望后继有人。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谈及金渡花席后续发展
莫伟祥一度陷入沉思
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他认为,金渡花席编织成本远超市场价值,走高端的工艺品路线会更加合适。目前,市场上开始出现用花席装饰的手袋、鞋子、匾额等产品,既美观又耐用,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提升产品价值。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邓婉花则表示
目前我市一共有两位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分别是莫伟祥和何冠醒,他们在不同的学校成立了传习所,每年定时向学生们传授文化与工艺。此外,高要区文化馆充分利用省、市、区相关文化活动,尽量安排传承人现身展现并讲解金渡花席的文化和工艺,提高群众认知,吸引人们关注,让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让我们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文化根脉。
时代的发展与工业技术的进步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手工艺被现代科技所取代
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如今
这些老工匠人越来越少
却也因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和创新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文脉记忆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威豪
特约记者 杨坚
部分资料来源 高要文化馆
编辑 江婉仪
校对 王雯倩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