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临武龙须草席

 

龙须草席的产区在临武和长沙,以临武最有名,习惯称临武龙须草席,在清代为贡品,又称“龙须贡席”。临武的集中产区在城关镇及附近的武水、双溪、花塘、南强、土桥等地。
  龙须草席始盛于乾隆年间,道光时最发达,光绪末年稍衰。乾隆年间,长沙即有专业生产,曾成立龙须席业公所,道光年间从业者有千余人。民国11年(1922),长沙龙须席业公所改为龙须席业工会,只剩下约500人,民国24年(1935)减少到100多人。临武草席为农家副业,一般年份约有800余家,1500余人参加生产,常年产睡席7000床、枕席2万件,值银洋2.5万元。生产最盛的民国29年(1940),从业3200多人,年产席3.5万床。除长沙、临武外,酃县也曾一度生产龙须草席,人数仅50余人。民国22年(1933)酃县曾产过6000床,后来停产①。
  临武龙须草席大部分由商贩收购运销上海、武汉、北京、广州等地。民国24年,销往广州的占十分之九。再由广州转口宁波、上海、香港和南洋—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湖南龙须草席生产集中于临武县,1952年从业者达2000人。1956年县城关镇成立专业生产合作社,有社员61人。1957年,农村也成立了副业生产的供销生产小组84个,共有1673人,占该县农副业生产总人数的55.5%,产席2.073万条。1958年后产量下降,1961年只产2904条。1962年好转,达到年产2.2万条的最高水平。“文化大革命”前期,年产量又降到8000条左右,1971年恢复到1万条。以后多年生产维持在1~2万条之间。1985年,城关镇有个20人的专业厂,农村副业则有2000余人,全县年产2万条,产值20万元,产品由商业部门收购,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及日本、马来西亚、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家。
  1953~1973年,每年出口平均8000条,换汇2万美元。1977年出口增至2.4万条,换汇6.2万美元。最高的1981年,出口4万条,换汇9.9万美元。1985年出口1.1万条,换汇2.7万美元。
  龙须草席的编织原料龙须草长在高山峻岭,特别盛产于长年秀水漫滴的悬崖陡壁之上。临武产量少,质量也不好,以广西平乐、广东平山一带量多质好,其次湖南的蓝山、宜章、江永、道县、酃县等地也有出产。龙须草在每年端午节后立秋之前收割。生草须经煮、漂、晒、捶扁、拣选,精制成色白、柔软的熟草才能织席。编织至今仍是手工操作,除一般人字斜纹外,还可织成图案、文字等。织成后再熏制加工,防霉处理。成品线纹秀丽,色泽淡雅,冬暖夏凉,柔软耐折,内销、出口均受欢迎。
  龙须草编织品有睡席、枕席、凉帽、沙发椅垫、提包、扇子、茶垫、拖鞋等20多种,以睡席为主。1954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被誉为“中国独有的手工艺品”。1981年,临武县龙须草席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1986年,临武县龙须草席厂的陈溅梅、罗春月应中非共和国邀请,前往传授织席技术。
  ①《湖南各县物产状况调查》,刊于《工商半月刊》第一期,民国23年1月1日出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