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酒具——窥看藏族群众的醉意江湖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藏民族有一句谚语:“山羊见柳,藏族见酒”。藏民族之于酒,如同汉族之于茶。可以说,藏族群众天天不离酒,家家户户必会酿酒。酿酒是藏族妇女的一项日常活动。所以,无须等到春天,去寻找沈从文笔下的桃花庵,在任何一户藏族群众家便可沽酒。


张鹰在藏40多年,在下乡期间,收集了西藏各个地区不同材质、不同样式、不同花纹的酒具。在这些各式各样的酒具里,他找到一条打开通往藏民族历史的时间隧道。

陶制鸡形酒壶常见于日喀则地区。

一杯酒里的历史

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藏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他们就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酒文化。

藏民族的酒类繁多。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记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汉藏文化融合,使藏族群众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藏族群众的普遍喜爱。

张鹰向记者展示他所收藏的土陶酒壶。

藏民族的日常生活被劳作所填满,若没有酒,劳作就变得沉闷和死板。而对于藏民族这个嗜酒的民族而言,不通过酒,是不能进入藏民族隐秘、幽深的精神内部。


在西藏大多数地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是“无酒不成筵席”。唱祝酒歌是藏族群众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藏族群众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认为“如果酒没有歌,那就像水般没有味道”,“好酒你来喝,酒歌我来唱。酒和酒歌,都没有停下的时候”。


据史料记载,吐蕃时期就有酒歌,藏族群众将酸甜苦辣和爱恨情愁,都浓缩在一杯酒里。

后藏地区的酒壶,过去流行于江孜一带。

酒具里的人情之美

在张鹰家,发现他的客厅陈设着各种酒具,有土陶酒壶、竹管酒壶、野牦牛角酒壶,大小不一,形式各样。张鹰拿起一个形状酷似雏鸡的陶制青稞酒壶,从尾灌酒,鸡啄饮酒。

张鹰介绍道:“这只酒壶来自日喀则地区,一般用在婚礼或新年节庆时,是妇女敬酒时用的。这种酒壶喝酒很有讲究,它要求喝酒人不能发出声响,否则敬酒人会再将酒壶填满,以示惩罚。”

酒壶为典型的扎囊陶艺风格。

西藏的器具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也是美化环境、扩展精神领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件茶壶或酒器往往要用上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即使已损坏,也舍不得将其丢弃,犹如一件珍爱的艺术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张鹰说:“昌都卡若出土的文物说明在4000多年前西藏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为后来西藏器具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20世纪50年代西藏民间还保持着不少原始的器具制作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石、木、竹、骨、陶等器具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一带的背酒罐。一般是在庆贺亲朋好友乔迁新居时用的。

西藏的酒具以陶为主,大多出产于江孜卡麦乡和墨竹工卡县。江孜卡麦乡的土陶酒具从工艺、花纹和色泽,都按照传统古法泡制,具有原始气息。而墨竹工卡县的酒具,因地域接近拉萨,深受时兴潮流的影响,出产的酒具款式新颖,接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昌都地区喜欢用黑陶酒壶来盛酒,黑陶产自于云南德钦县。因为黑陶酒壶小巧而精致,符合昌都地区的藏族群众喝藏白酒的习惯。林芝树木繁茂,酒器大多是木质的。把木头刨成木片合并在一起形成桶状,然后用藤条绑紧,并且利用木片上的枝桠巧妙地制作成壶嘴。这种酒器是最古朴、最自然的形制。

铜箍酒具主要是过节时候敬酒用的,盛行于拉萨和林芝地区。

酒赋予了藏族群众浓烈的情感,他们热情、大方、豪放。他们喜欢聚集起来,开怀畅饮。

*

不仅藏族群众嗜酒,连耕牛也嗜酒。张鹰说:“春耕日,男人把壶,女人端碗,先给邻家的耕牛献上一条哈达,再把第一碗酒献给耕牛。看见酒,耕牛舌头伸得老长,馋得口水直流。敬酒者一高兴,让它连喝三碗,耕牛喝遍了整个村子的酒。喝完美酒的耕牛摇头摆尾与村民同欢,象征性地犁地好几个来回。而这时候,村民们也跳起了圆圈舞——锅谐。人们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银碗,在空中弹了三下后,一饮而尽。”

*

酒具作为一种藏族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器皿,同时也是家里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从贵族用的金银包浆的酒壶,到普通人家用的各种酒具,这些酒具都包含着藏民族独特的手工艺和生活美学。它让我们深信,一壶酒、一碗酒、一杯酒里,都是一个微缩的江湖,蕴藏着藏族群众内心深处最为寻常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采 访 后 记

有时候我觉得藏民族生活于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这不仅因为青藏高原上的景物如同小说般具有神秘色彩,更主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富有和天空一样的美学质感。在一杯酒里衍生出酒具的装饰之美和歌舞之美,还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传说和藏民族谚语。宁愿说酒具是酒的容器,不如说酒具,是藏民族的世俗江湖。触摸着张鹰先生所收藏的酒器,我仿佛触摸到先前主人的体温,夹带着凛冽的寒风,青稞酒的芬芳和松脂与麝香混杂的气味。

本期编辑:唐朕 刘金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