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夜校”搜索量暴涨980%,你下班后上夜校吗?

 

年轻人都在学什么?

中餐烹饪、IT开发受欢迎

年轻人热衷上夜校、体适能运动受追捧、考证“充电”热度高涨……今年以来,教育赛道新风强劲,兴趣培训、职业教育迎来供需“双向奔赴”。

在社区夜校,手碟体验课、书法课、声乐课、朗诵课、中国舞……各类培训课程常常座无虚席,夜校成为年轻人热衷的好去处。有行业人士表示,以兴趣和自我成长为导向的培训服务火热兴起,正是终身教育高速发展的前奏。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以今年7月为例,研学、民族声乐、滑板等细分课程的搜索量同比翻倍增长,分别位居增速前三位。

全民运动热潮以及体育政策的助力影响下,体育培训成为一条热门赛道,市场需求被唤醒。受到热捧的不只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等大众体育项目,近年来,网球、击剑、轮滑、拳击等小众运动也越来越受欢迎。

职业培训同样风头正盛。一方面,考研考公热度高企,另一方面,年轻人考证“充电”、自我提升的需求十分旺盛,推热了职业培训市场的发展。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餐烹饪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近80%,IT相关的前后端开发培训课程增长分别达60%、40%。职业技能培训有望成为教培行业的新风口。

这所夜校人气旺

课程一上线就被抢空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插花体验班。资料图片

课程一上线就被抢空、涵盖数十种艺术门类、专业教师授课……在上海,有这样一所市民艺术夜校受到年轻人的欢迎。随着课程更加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模式愈发成熟,夜校激活了更多公共文化空间,用丰富的课程点亮人们的休闲时光。

还记得曾经的夜校吗?

上世纪80年代左右,夜校作为一种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时光流转,夜校渐渐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往事。

如今在上海,有这样一所市民艺术夜校受到年轻人欢迎,课程一上线就被抢空,80后、90后报名者占90%。不同的是,报名者来这里学习的目的从知识性学习的刚需变为自我提升式学习。

课程由26门扩展至86门

“春季班招生再次刷新纪录,说明了市民对艺术夜校的欢迎与认可。”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市民艺术夜校总校区负责人吴鹏宏说:“这对我们是一种鼓舞,也体现了在职人群对夜间公共文化服务的高需求。”

这样的火爆场面已不是第一回。去年11月,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26门课程一上线就被抢空。几百名市民在群艺馆公众号留言,询问最多的是如何报名。

2016年起,面对中青年市民对艺术教育的强烈需求,上海市群艺馆延长开放服务时间,创新推出市民艺术夜校。“初衷是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文化场馆。”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坦言。

随着夜校越来越受欢迎,场地和服务时间都接近饱和。为满足更多市民需求,2021年在群艺馆总校之外,依托各区文化场馆,新增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和虹口区4处分校。

扩容后的夜校,依旧保持经典艺术与时尚潮流并举的课程设置。杨玲芝介绍,“春季班总校共开设29门课,其中新课有14门,包括短视频制作、相声表演、布艺等。”

4个分校则按照自身特点设置课程,比如徐汇校区的戏剧表演入门班,静安校区的咖啡美学、花艺等舒压课程。“我们馆周边有大量写字楼,所以推出了白领人群感兴趣的课程。”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张侃胤说。

获益于分校设立,2021年夜校春季班增加课时约50%,课程由去年的26门扩至46门,名额也由520个增至近1200个。不过,这并未缓解夜校报名的火爆。今年春季班的课程名额在5分钟内被抢光,最快的一个班50秒就报满。

据介绍,2021年8月3日,上海市群艺馆将联合各相关区文化馆发布秋季班课程。为回应市民需求,此次秋季班共开设86门课程,预计招生2000人,设立范围从4个区进一步拓展到10个区,涉及15个分校及教学点。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介绍,上海将推动市民艺术夜校逐步覆盖至全市16个区。

服务受众4.2万人次

夜校请的老师都是专业人士,备课、讲课付出了很多心血。以光影美术课为例,20余名学员的班级配有3名老师,主讲老师是巴萨当代美术馆馆长徐杨洋,馆里两名青年艺术家担任助教。“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吸引更多人走进美术馆、走进当代艺术的大门。”徐杨洋说。

“越来越多机构愿意跟夜校合作。夜校表演课的老师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老师,烹饪课老师是五星级酒店大厨。有的老师在外地,每周从浙江过来上课。”吴鹏宏坦言,“老师们看得远,通过上课也能扩大影响力。”

“长期以来,存在青少年艺术教育与老年大学火热,而中青年艺术教育市场份额少、价格高的现象。”杨玲芝感慨,是时代变迁让市民艺术夜校受到欢迎。

吴鹏宏介绍,夜校面向18到55岁人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艺术教育项目,通过公益性普及艺术教育模式,进一步培育中青年艺术市场。

夜校邀请专业老师授课,500元12节课,每节课1.5小时。不少学员花一两个小时从郊区赶来上课,有年轻人挤出时间结伴而来,也有中年人利用闲暇时间来感受艺术生活。

工程师郭伟宏先后在夜校学了葫芦丝、古琴,今年又抢到了非洲鼓课的名额。“拍鼓拍得很开心,很解压。”郭伟宏笑言,自己所有的才艺,都是在市民艺术夜校学的。

自2016年以来,上海市群艺馆共开办夜校课程135期,参与学员近3500人,服务受众4.2万人次,其中80后、90后报名者占90%。

与社会机构合作研发课程

“我们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希望夜晚的文化馆也能这么热闹,成为人们爱来、能够来的好地方。”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市民艺术夜校长宁校区负责人叶笑樱说。

其实,对于各文化场馆而言,夜校所收学费仅能覆盖基础的师资成本,场馆费用、安保等人力成本都得自己承担。收取适量的学费,也是希望“促使市民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这也有利于市民艺术夜校的持续发展。”吴鹏宏坦言。

艺术夜校让文化场馆实现高频运转,走进更多市民的生活中。办好夜校,也能让上海提升城市文化含量。

自2016年开办初期的自行管理到现在与机构合作扩大规模、规范管理,夜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模式。总分校的模式,就是助推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有益实践。“文化场馆为什么不能像博物馆、美术馆那样成为文化打卡点?重要的是做强内容。”吴鹏宏说。

社会化参与是探索夜间延时开放的有力支撑。“一定要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我们与社会机构合作,用他们优质的课程和成熟的经验,结合市民需求,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研发。”杨玲芝介绍,“这客观上也在引导社会机构更多关注中青年艺术教育。”

吴鹏宏介绍,夜校的课程设置建立在对市民喜好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课后还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并根据出勤率、满意度等对课程和师资进行调整。

助力劳动者技能提升

说到夜校,相信许多人并不陌生。在上个世纪,一些劳动者为了学习知识、提高学历,白天工作,晚上去读夜校。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夜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企业在工地上开办“农民工夜校”,是一项助力劳动者技能提升的好举措,值得肯定和推广。

不少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当下,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也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很多农民工都有技能提升的愿望,但到社会上去学习和培训,不但时间上很难安排,培训费用往往也让人望而却步。而“农民工夜校”根据劳动者在岗位上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不收学费、地点便利,这样有针对性的“充电”给农民工带来巨大方便,可以让他们安心、便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效果值得期待。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要想在新时代有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本领,他们渴求知识、渴望提升的愿望应当被重视。可以说,“农民工夜校”给劳动者送去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提升自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从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农民工也确实通过“农民工夜校”练就“硬手艺”、学到“真技术”、端上“金饭碗”,不但收入上涨了,依靠劳动和奋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信心也增强了。

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562万人。期待更多企业推出类似“农民工夜校”这样的暖心举措,为劳动者提升技能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助力他们更好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综合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新华网、河北日报)

来源: 工人日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