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的手臂运动
手臂运动的重要作用及演奏的基本方法
演奏扬琴,是依靠手臂各部位肌肉节的联合运动产生弹击力量,作用琴笕(又称琴竹)下击琴弦,使琴弦振动发音,并通过琴码传递,引起面板和琴腔空气振动,产生音响共鸣。这种联合运动正确与否,对演奏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
演奏动作,是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关节为活动的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笕法,依靠手腕伸屈,转动和手指捻动.上托相结合来完成 (通常简称“腕指结合法”或“指腕结合法”)。从臂.腕.指三者的关系来讲,一般以手腕为主,手指以及手臂为辅。整个演奏是一个臂.腕.指节节带动,有机配合的协调动作。就力学特征而言,各部位骨骼在肌肉拉力作用下系作杠杆运动。其动力性力量和琴笕的弹性.重量及运动加速度构成的合力,最后集中于手指(动力作用点在拇指和食指的交接处。)作用键头,形成一个力的聚集点弹击琴弦。琴笕是以腕关节为圆心,在立体空间作略呈外斜的上下半圆弧线运动。
演奏时,各部位应在保持整体感和自然松驰的基础上,两臂下垂,两手向前平伸,自肘关节一手指一笕头呈直线状态。肩.肘.指关节与其相邻的骨骼之间应当形成方便演奏的最佳角度。在演奏中:
1.臂主要负责调整手和腕的击弦位置(上臂作纵向前后移动,前臂作纵向前后,横向左右移动。)配合手和腕作一些幅度较大,力度较强的弹奏动作。应当尽可能减少前臂的上下活动。
2.腕的伸转可概括为类似于“甩”一即象甩鞭子那样一 触即发的动作。转动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不30超过度),两腕水平间距不宜过宽,动作要灵活有力,防止出现“搁弦”.“剜弦”.“前戳”.“后拉”.“平压”和“斜劈”等现象。
3.手指持笕,是以拇指第一节的中心部位罗眼),食指第一关节和中指第二节的中部触笕,手型要自然。拇指和食指的感觉要敏锐,捻动应灵活,这对音质.音量.控制音色.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指上托系由无名指和小指同步配合,该三指应自然弯曲,相互贴近,托笕富于弹性,并与击弦运动保持频率相等。
在全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敏捷性和“甩”.捻.托的同步性,保持点的感觉,发音颗粒鲜明给人以“珠落玉盘”之感,并使这种点的发音产生有如弦乐器的线条流动。
肌肉合理的放松与紧张是演奏的生理基础
就运动生理而言,人体的运动是以骨骼为杠杆,并节为枢纽和肌肉的收缩为动力而构成,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是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肌肉放松与收缩(即紧张两者相互交替,彼此协调地进行,是一切人体连续性动作的生理特征和运动规律。扬琴演奏正是这种人体的连续性动作之一。因此,在扬琴演奏中,各部位肌肉放松灵敏与否,是整个手臂运动好坏的关键。它们相对的自然放松和合理的瞬间紧张,不仅是击弦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全部演奏活动的生理基础。如果把演奏力比做一条溪水,它通过有关部位所构成的渠道时,应当是顺畅流通的。任何一处出现障碍或阻塞,都将防碍这条“溪水”的流通,造成演奏力的无谓消耗。而演奏成功的秘诀恰恰又在于如何把弹击力量传给琴键。因此,手臂肌肉出现局部或全届持续性紧张,必将引起腕.指拘紧或僵硬,阻碍关凶活动,导致演奏动作机械或停滞,带来生理功能障碍或消失,最终造成演奏力量的浪费或枯竭,导致演奏部分或通盘失灵。如果在这种肌肉持续紧的状态下从事演奏,由于其新陈代谢障碍和供能不足,将会引起肌腱疲劳和肌肉组织损伤,久而久之则产生腱鞘炎等职业病,致使演奏者工作能力与演奏水平下降,以至被迫退出演奏舞台。
放松与紧张的关系及导致持续紧张的原因
人的一切运动,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肌肉活动。而人体的形态结构,肌肉是以相互抗拮的原则颁于关节运动轴的相对侧,各个肌群之间即相互关系,又相互制约,处于对立统一状态。每一个协调的动作,都是肌肉在大脑神经兴奋与抑制精确配合下,进行相互牵制.彼此协调的活动。扬琴演奏动作正是人体这种肌肉活动方式之一。所以,演奏中肌肉放松是相对的,而不是持续的或成为僵硬。放松和紧张是一次动作中辩证统一的两个环节。从演奏的实际意义来讲,放松是紧张的准备,紧张又是放松的目的。如果没有演奏前良好的放松,则不可能出现演奏时合理的紧张,获得协调的动作和良好的音响效果。因此,为了科学地利用手臂机能力量,尤其要注意演奏前后肌肉和关节放松。 在演奏中:
1.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放松,则会造成演奏松懈;
2.如果把合理的紧张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又会导致手臂持续紧张。
以上两者均不可能求得任何演奏力度.速度的变化,获取良好音质。应该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得自然,紧得合理,松时充分,紧时敏捷,并注意保持松紧关系的协调性和节律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演奏时外观形态出现手臂某些部位持续紧张,动作机械,甚至两臂僵硬。端肩.咬牙.颈部僵直.盘络暴鼓.观颊肌肉抖动.身躯僵并随音区的转换而呆板地摆;演奏效果出现速度快不上去,力度强不起来或弱不下去,强奏音响发噪,弱声音发虚,音色干瘪,缺乏结实度,没有颗粒性。有的人虽费九牛二虎之力,但音量却很小,生理反映出现在练琴.演奏之后手臂局部持续酸痛,甚至整个胳膊疼,有时请医敷药手臂持续紧张是一个初学时容易出现而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它一般在踵力度.速度的情况下不易察觉,而在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演奏中则暴露得十分明显,少数人甚至一持笕就紧张。所以,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方面
1.初学时忽视必要而科学的手臂松驰基本训练,缺乏对逐步形成手臂下垂,肩.肘放松习惯的培养及其“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完善。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追求进度,过早地进行超越本人实际能力的技巧练习和乐曲演奏:如在练习各种单音.双音时一味追求速度之快和跳动之大。练习轮音.绊轮时盲目企求密度.长度和响度。练习乐曲时贪大求快,贪多求难等。致使手臂演奏机能仪二泛化阶段大脑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条件反射的联系不稳定,肌肉外表活动动作僵硬或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该松驰的不松驰。这种程度超越的练习与演奏,往往还会使已经建立的正确动作的条件反射消失,而将僵硬动作的条件反射加以巩固,久之则酿成手臂持续紧张的弊病。
2.由于捏笕太紧.手型不自然.持笕部位不当.手指僵直.关节紧张,导致指腕.臂在演奏前即呈紧张状态。难度较大的演奏中,又因持笕过松.食指和中指紧巾.中指脱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或彼此张开诸现象引起手指动作跟不上击弦运动的速度,导致手臂肌肉松紧关系率乱。
3.由于手腕向两侧倾斜.起.凹下.腕关节与手省部级 之间的最佳角度变化或消失.击弦前先提腕等不自然现象导致腕部肌肉和关节呈局部或全局性紧张。
4.在具有一定难度的演奏中,采用以肘关节为活动中心,仅依靠前臂上下活动.“臂指结合”.“臂腕结合”,甚至只用手腕或手指等不科学的演奏方法。由于神经中枢不能协调控制,手臂运动功能不胜负担,因而导致肌肉松紧关系紊乱。
5.演奏中对肌肉放松与紧张的关系进行错误理解和应用:如强奏时一味依赖肌肉紧张增加手臂力量;快奏时一味依赖肌肉紧张加快运动频率,弱奏时借肌肉紧张,甚至把肩“吊”起来减轻手臂重量和弹力度;慢时靠肌肉紧张控制运动频率等待,因而导致肌肉松紧关系紊乱。
(二)心理方面
因客观环境条件或者存在杂念而引起的层场心理技法或演奏不熟练而带来的精神负担和信心不足,因疲劳或兴奋过度而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常状态;心绪不佳或演奏时精神过紧张以上心理上不必要.消极的紧张都会引起演奏者大脑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失调,从而失去对手臂的控制能力,导致肌肉松紧关系紊乱。
(三)物理方面
由于使用头过重.杆太软,头太轻.杆太硬,头太短.杆太长或杆太短.柄太长等长度.硬度和重量不成比例.不合规格的琴笕;琴码过高或太低,码距过宽或太窄, 过高或太低,滚轴过粗或太细至整个过高或太低,坐凳过高或太低,琴面的倾斜度过大或太小以上对训练.演奏不利或使用者不习惯.不适应的物理条件将会给演奏者带来前述紧张心理或技术负担,引起大脑神经支配失调,导致肌肉松紧关系紊乱。 上述技术.心理和物理方面的各种因素在实际演奏中往往相互交织.彼此转化,集中在技术上反映来。因此,我们应该透过演奏中出现的各种表面现象,经过认真分析与鉴别,找出导致手臂持续紧张内在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技术原因是主要的。),对症下药,分别予以克服。
演奏中正确的手臂运动
(一)放松与紧张的运用在演奏过程中,整个手臂必须呈自然下垂即手臂重量下沉状态,并始终保持向下垂落的基本感觉。肩.旨各关节松动自如。以腰部为基础,全身都要自然放松。
1.击弦前,在上述松驰状态和自我能够感觉到手臂重量下沉的条件下,仅用拇.食.中三个指头,以及轻徽的力量,没有任何多余负担地轻轻捏稳琴笕。
2.击弦时,腕.指以及臂部工作的肌.腱以不同程度的瞬间紧张一用力使琴笕弹击琴弦。这时要避免非工作的肌腱出现不应该有的紧张。
3.击弦后,工作的肌.腱应立即回松即弹性放松,瓜越快越好。实际上,在笕头尚未着弦的前一刹那,它们就已经松弛下来了。键头着弦要富于弹性地一触即离,以保证下一次击弦的有效进行。
(二)各部位的运用和调整为了利落地进行各种技法演奏,准确达到音乐表现中力度.速度及音色方面的要求,减少与避免手臂持续紧张,演奏者可在基本方法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各部位加以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
1.强奏时,加强腕.指动作爆发性,快速下笕。适度加大弹击力量,扩大动作幅度。在可能的速度范围内,要充分运用手臂自然重量和必要的臂部动作配合演奏。
2.弱奏时,肩肘高度放松,充分运用手指灵巧捻.,加上手腕的细徽配合。适当减轻绊击力量,缩小动作幅度。力度极弱时,可减少工作部位,以达到控制力量目的,并力求控制性与自如性的统一。
3.快奏时,一般运用手腕灵活的伸转,加上手指以及小臂的密切配合。适度加强手指对琴笕的控制,缩小动作幅度以加快运动频率,充分发挥肌.腱的弹性机能。速度极快时,则应以手指为主导,加上手腕的细微配合,以求得手腕力所不及的演奏速度。
4.慢奏时,肩.肘高度放松,臂.腕.指动作应更加协调,避免松散无力。从举笕到下击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有机贯穿和外观形态舒展柔美。
5.力度由弱渐强时,采用由手指手腕手臂层层屐顺次加入的方法,逐步加强手腕主动性和击弦力量,渐渐扩大动作幅度,力度由强渐弱时则相反。这时要注意肌肉快速瓜和大脑神经灵敏调节,命名肌肉从一定的紧张状态中逐步松驰下来。
6.速度由慢渐快时,一般逐渐加强手腕的主导作用和手指以及前臂的配合。逐步加强手指对琴笕的控制,缩小动作幅度以加快运动频率。速度极快时要依靠手指的主导作用;速度由快渐慢快运动频率。速度极快时要依靠手指的的主导作用;速度由快渐慢时则相反。这时要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从举笕到击弦,手臂的运动速度要与逐渐减慢的演奏速度高度一致。 7.音区移位时,充分运用手臂的调节作用和身躯重心的适当转移相配合。演奏高音区重心前移并加强手指的作用;演奏低音区重心右移,可加强左手手指的作用,以弥补手腕活动的不足。
7.获取纯美的音质是一切演奏动作的核心宗旨(这里不涉及各演奏流派的音质要求与爱好)。它除与击弦部位准误.笕口垫物硬软和厚薄.乐器音质优劣以及琴弦好坏,空气湿度大小诸因素有关外,主要依靠演奏部位灵活协调的动作,产生轻巧的弹击力量。其中关键是拇.食二指必须对琴笕进行贴切控制和灵活操纵,将弹击力量适当而巧妙地传递给笕头击弦,使琴弦产生最佳振动。注意惯性的合理运用,力点的稳定性和击弦后的弹性回松。
8.演奏轮音时,一般利用手指灵巧的捻托和手腕灵活细微的伸转相结合。弱轮时,要偏重用指轮时,要偏重用腕。演奏中应尽力避免肩关节紧张.僵硬。
9.演奏弹轮时,在腕指力量作用琴笕的瞬间,充分运用手指的捻托。揿压琴笕时,随着笕杆振幅逐渐缩小,手指应将笕头始终控制在与琴弦保持有效的弹性距离内,并注意笕杆弹性和琴弦反弹作用的发挥。下滑弹时,将笕柄适当上提,以笕头挂弦滑弹时,将笕柄适当压低,以防笕头插入弦下。
10.笕尾或指甲拨弦时,应在肩.肘.腕有机贯穿的基础上,以掌指关节为根基,运用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灵活的拨动。滑拨时,应注意动作协调和舒展。上下滑拨转换时,应注意手腕自然曲伸,轻盈带过。
11.演奏压音时,充分运用肩(包括胸.背)和整个手臂的静力性动作,将力量集中到工作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上按压琴弦:
(1)需吟响之音,可多次按压琴弦。
(2)需固定音高的波音,可自本音一次性压至目的高音,马上又放回本音。
(3)需上滑效果,可自本音一次性压至目的高音不放。
(4)需下滑效果,可事先压至目的的高音,击弦时再放回本音。
在一首扬琴曲目中,速度.力度和音色的要求是同时存在的。演奏中参照上述方法,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概括地讲,就力度而言,用力大小是关键。就速度而言,腕指灵活性是关键。就音质而言,用力巧妙与适度是关键。它们均与手臂的演奏机能密切相关。因此,在借鉴上述方法的同时,应当致力于演奏能力的提高。
想要购买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民族乐器不懂如何挑选,或是在民乐学习上有问题咨询,都可以添加吾声吾色民乐老师微信:minyuelaoshi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