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瓷罐酸奶或含致病菌 “最后一公里脱冷”该怎么破

 

记者近日在北京南锣鼓巷、后海等景点对瓷罐酸奶进行了探访及现场测温,结果发现其平均温度为23℃,均不符合0℃-6℃的冷藏要求。将8份随机购买的瓷罐酸奶送至权威检测机构检验发现,共有5个样品出现了酵母菌、霉菌超标等问题,其中1份样品还检出了不得检出的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8月23日《新京报》)

笔者前些年约上好友共游王府井小吃街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也曾为自己和好友买过遍布小吃街的瓷罐酸奶,当时还觉不出什么异样,现在想来,这些瓷罐酸奶确实是被店主随意摆放在店铺门口,供游客消费。却不知如此畅销的瓷罐酸奶竟也有可能隐藏大量有害细菌。

酸奶中出现有害细菌与其生产过程中的杀菌、菌种等环节相关,可导致食物中毒等风险。但生产厂家称出厂前是经过一系列严格地检验,食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之后才出厂,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首先,瓷罐酸奶从生产厂家到顾客手中,这中间其实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从二级批发商到店铺的这最后一公里。据了解,瓷罐酸奶配送员大多只是在货品上当盖上一层棉被,连冰等基本的冷藏措施也没有。其次,很明显的就是店主对瓷罐酸奶的储藏问题,据悉,一般酸奶的储藏温度为0℃-6℃,然而,我们看到酸奶被店主随意摆放在店铺门口,温度则急剧上升,这种储藏条件根本不达标。

不按标准储藏会影响酸奶质量,保质期也会缩短,加上店主的不恰当储藏方式,则极易造成各种致病菌大量滋生。这么看来,瓷罐酸奶或隐藏大量致病菌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经典销售环节的冷链脱节,是造成瓷罐酸奶变质的根本原因。那么,针对瓷罐酸奶“最后一公里脱冷”这个问题,究竟该怎么破?

一般企业对主要经销商都有相应的审核准入,包括食品经营许可证、冷链运输、冰库出处等运输条件,但是流通销售环节中的存储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由于景区内销售摊位的消费者多为游客,流动性较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也很难事后追责,这就变相导致销售方对于冷藏、冷链的松懈。

因此,第三方平台、企业、政府应推动信息平台共享,对食品在运输环节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追溯。确保配送这一环节中食品被良好储藏;另外,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大售摊点的食品抽查监督力度,规范店主严格按照储藏条件保存食品,保证食品的质量,从而完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谢香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