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财务安全得分偏低,金融教育需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 上海报道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与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联合发布首份《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从货币与银行、收支与信贷、储蓄和投资、消费者权利和责任、财务规划、安全和保障六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展量化调研。

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分布不均

在此次评估中,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平均总得分为64.4/100。调研将金融素养问题划分为知识和技能两大类,受访者在知识类问题中的得分最高,为68.0,在技能类问题上的得分为65.2,而在测试其是否能将知识储备应用于决策的综合类问题时,平均得分仅为47.7。

六大细分维度中,受访者对收支预算、资产配置结构等财务规划知识的掌握度相对较好,且具有一定的长期规划意识,财务规划维度得分高达75.1。相比之下,对于产品适配性、预防金融诈骗等财务安全和保障问题,以及货币和银行知识的理解仍有欠缺,这两大维度的得分分别仅为57.4和60.6。尤其在有关通货膨胀、复利和多元化投资的“金融素养三问”中,全部答对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1.0%。

整体来看,金融素养水平的年龄分布呈倒U型,青少年和老年群体是金融素养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需重点关注的潜在弱势群体。18岁以下受访者对基础金融知识的掌握尤显薄弱,例如在上述“金融素养三问”中的正确率分别仅为46.1%、36.6%和21.7%,相比全样本的平均水平均低出约20个百分点。65岁以上群体则需重点提高消费者权利和责任方面的金融素养,他们在这一维度的平均得分(50.6)大幅低于总体水平(65.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近年来这两大群体在消费金融领域频频踩雷。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理财决策者的金融素养会更高。金融素养得分最高20%的人群当中,承担了家庭理财决策角色的受访者占到80%;而在得分最低的20%当中,家庭理财决策者的比例只有40%。

金融教育需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

金融服务机构是此次调研中最受居民青睐的金融教育渠道,有40.5%希望通过其获取金融知识培训。此外,也有28.4%和20.9%的居民希望通过监管机构和教育机构获取金融教育。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因发挥其在客户覆盖广度、客户了解深度和实践经验高度上的优势,在金融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而业界与监管和教育机构形成合力对全面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更是至关重要。

原江苏证监局副局长许加林表示,证监会在投资者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完善了投资者保护的全链条,建立了多元化的维权体系,不断扩展普惠性教育宣传体系等。

她表示,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整体性,此前一行两会各司其职使得投资者保护效率不高,虽然有各自的保护措施,但是乱象频生是面临的难点。今年国务院金融机构改革,在原来中国银保监会的基础上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把人民银行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证监会投资者保护的职能统一划给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于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的职能又做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第二,市场参与主体对投资者、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意识不齐,落实业务当中的水平不齐,甚至出现打擦边球的乱象。

第三,投资者、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

对此,她认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性部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要压实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最后,要加强对投资者教育保护宣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采取更加多样的形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