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世界,自信且热爱和平的中国士兵来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赵江、杨成 等 责任编辑:柳晨

列兵何会吉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刚入伍就出了国。

新兵连快结束时,听说部队要赴柬埔寨参加国际联训,这位曾经夺得“河南武术之乡”全国武术大赛一等奖的新兵,被选拔参加。

当兵时,曾有朋友开玩笑提醒何会吉:“部队是封闭式管理的,小心当几年兵回来与社会脱节!”如今,他自豪地说:“是当兵,让自己眼界大开。”

幸运的不止是何会吉。算上2013年的文莱“东盟10+8”联演、1次中柬联训和2次俄罗斯“安全路线”国际军事比赛,某旅桥梁连中士万信龙当兵6年4次出国。“要不是当兵,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能出国。”万信龙说。

“仿佛一夜之间,就站在了国际的舞台上。”在这个旅,像何会吉、万信龙一样走出国门参加比武竞赛、联演联训、维和救援等任务的官兵,共有2000多人。

他们中,有人收集当地石头拼成祖国版图,有人将在雷场上亲手排出的子母弹弹片送给女儿当礼物,也有人专门穿上扫雷防护服拍照送给“军迷”儿子……对于这2000多名官兵来说,出国归来,他们想和战友家人分享的故事远不止这么多。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2016年5月,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进行轮换交接,新一批维和官兵从战友手中接过钢枪。 叶洋萍摄

走出国门,他们带回了什么

■赵江 杨成

90后的幸福观

“还是国家强大好,还是和平好”

当挂着“中国工兵”车牌的车队在柬埔寨某国家公路旁编队待命时,不少路过的华侨司机激动地摇下车窗挥手,大喊“祖国万岁”。

这一幕,让何会吉自豪极了。

然而,这份自豪很快被挫折感所取代。在柬埔寨军校——王家军陆军学院的宿舍楼里,这群90后战士很是不适应:生活用水从河里直接抽上来,水桶里还漂着绿藻和蚊虫;河水煮出来的米是黄色的,还夹杂着小虫子;晚上不敢开灯,否则虫群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宿舍……

“确实出乎意料,可他们的将军也是用这样的河水洗澡。”回国之后,这位刚入伍时曾打电话向家人抱怨“饭菜的味道不合口味、洗澡喷头永远不够用”的战士,觉得每天能在干净的洗漱房刷牙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1994年出生的曹建兴出国之后,也对幸福的认识更加深刻。第一次出国维和,他看到路上废墟连片,满目疮痍,“感到压抑极了”。“背着一袋50公斤的水泥,时刻担心脚下踩到地雷……”说到这里,曹建兴颇为感慨:“还是国家强大好,还是和平好。”

军人不惧怕战争,但只有亲历前线的军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和平的珍贵。

炊事员唐卫从没想到,到了维和地区连做饭也得穿戴头盔和防弹背心。“刚开始大家不以为然,都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但没办法,谁不穿班长就不准谁进操作间。”后来有一天,一发炮弹在营区不远处爆炸了,剧烈的冲击波震碎了炊事班窗子的玻璃。事后检查,唐卫发现,几块玻璃碎片插在了他的衣服上。“要不是穿着防弹背心,皮肉之苦肯定少不了!”

卫生员的忧思

“我们离实战确实还有差距”

刚出国的时候,江辉华也曾有过自豪。

在柬埔寨举行的“金龙-2016”中柬联训中,中方部队带来了新式的净水作业车、医疗帐篷及一些制式的医疗设备。作为中方参训的卫生员,江辉华很清楚这些装备是柬埔寨军人所没有的,而他也特别自豪,“能够向他们展示我们国家和军队发展的巨大进步”。

“可事实是,我们当了一回学生。”在医疗救护环节,柬埔寨卫生员的表现让江辉华大吃一惊。“他们制作简易器材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江辉华说,由于缺乏医疗设备和器材,他们常常就地取用木棍、树枝等制作简易护具处理骨折伤情。

“这种技能其实我们教材里也有,只是近些年我们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便忽视了这种传统技能的训练。”当了8年卫生员的江辉华,曾多次参加军事卫勤保障演习。他对柬埔寨军人的实战经验报以肯定,“千万不能对先进装备产生依赖心理,毕竟人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的感受也发生在上士叶洋萍身上。在与黎巴嫩老兵沙德的交流中,对方问他:“如果在战场上需要担架,而你又没有,该怎么办?”

叶洋萍有点不知所措,这种问题好像确实从来没有思考过。沙德笑着说:“脱两件迷彩服,找两根棍子从袖子里穿过就行啦!”说完,他还当即脱下衣服演示。参加过数十场战斗、有29年兵龄的沙德,曾不慎踩到防步兵地雷,失去了两个脚趾,身上有大大小小12处伤疤。

说话间,沙德取出配枪在腰间一滑,做了一个帅气的子弹上膛动作,还告诫大家:把鞋带全部塞进鞋里,这样不容易被树枝钩住鞋带。

“这些,可都是他们在战场上捡来的。”叶洋萍说,“在战争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

2016年3月,中国赴黎巴嫩维和扫雷兵手持探雷器走向雷场。 叶洋萍摄

脸上的自信

“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也需要我们更多地去走近这个世界。”

2015年第一次出国参加俄罗斯“安全路线”国际军事比赛,万信龙特别紧张。

“不要因为好奇,就随随便便盯着外国人看,那样显得没素质。”连长江波的话让万信龙兴奋又忐忑,在国外餐厅吃饭时,“生怕米粒掉在地上,怕被别人笑话不节约”。

这种紧张一直持续到比赛开始的哨音吹响。那天,万信龙和战友们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对手,夺得架桥项目第一。第二年夏天,不服输的俄罗斯军人交出了比去年更好地成绩,却不料再次在这个项目上输给了中国士兵们。

“中国工兵架桥世界第一!”俄国防部乔伊尔将军拍着中国小伙子们的肩膀说。从那一刻起,万信龙和战友们的紧张被自信取代。随后的乒乓球友谊赛上,越来越自信的万信龙还拿下了个人单打冠军。

这样的自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维和场上。扫雷排雷,中国维和官兵们创造了速度是当时其他维和部队7倍、消耗是其他部队五分之一、扫过的雷场至今未发现雷患、扫雷零伤亡等纪录。如今,联合国黎巴嫩维和部队扫雷采用的就是“中国标准”……

“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也需要我们更多地去走近这个世界。”士官廖伟回想起10多年前,他在加纳营开着挖掘机执行施工任务,突然一同施工的法国工兵们停了下来。“他们的机械坏了。”廖伟上前帮助他们,不到5分钟就修好了。

“你还会挖掘机修理?在我们军队开挖掘机的只管开挖掘机,至于修理那是修理人员的事。” 法国工兵睁大眼睛问。廖伟告诉他,中国军队的操作手必须懂修理,这样才能随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法国工兵竖起的大拇指,至今让廖伟印象深刻。

使命的分量

“如果有下次维和任务,我还会选择来”

在黎巴嫩南部边境的希亚姆小镇,杜照宇烈士的纪念碑上布满了弹片的痕迹。2006年7月25日,驻黎巴嫩联合国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所在的观察哨遭到炸弹袭击,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遇难。此后每年的7月26日,维和的中国士兵们都会来这里祭奠他。

祭奠的时候,看着杜照宇的照片,四级军士长杨春刚比在国内更加明白了肩头的使命。这位女儿才4个月大的爸爸,还没跟女儿见过面,却多次亲眼见到当地百姓在战争中失去亲人。

一次,中国营附近一座桥梁被炸毁,上万黎巴嫩民众的逃生之路以及联黎部队的补给线被切断。按照规定维和官兵们可以离开,可当时的联黎部队中,只有中国工兵具备野战开辟、修复通路的能力。

“为什么要走?我们就是来维护和平的!”官兵们选择留下来,成为联黎部队中唯一一支在炮火中外出救援作业的维和工兵分队。

作业时,四周不断有炮弹爆炸。道路刚修好一半,就有数百辆难民车辆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在那次战火中,中国维和官兵出动20余次,抢修和开辟道路160余公里,排除未爆弹287枚。

“当你真的身临其境,看着这里的百姓,看着身边的战友,看着杜照宇烈士的墓碑,看着衣服上的五星红旗,你就会时刻感受到一名中国军人在这里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信条下, 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的工程师彭寿聪与黎巴嫩辛尼亚村果园管家哈桑结成了好朋友。

那时,战争在哈桑的果园里留下很多未爆弹。彭寿聪在果园里排爆,结果刚把炸弹放进沙箱里便爆炸了。弹片打在他防护头盔上噼啪作响,留下3个裂痕。从那以后,哈桑每次见到中国官兵都很激动,每天都要给他们送上水果。

杜照宇、王伟、杨树朋、申亮亮……尽管一个个战友在不同的维和地区倒下,但每次听到当地百姓的中文问候“你好”,杨春刚都会感受到一种继续前行的力量。已经4次参加维和任务的他确信:“如果还有下次维和任务,我还会选择来。”

相关阅读

走向世界一流的军队,必有站在国际舞台上的士兵

■罗尔文

当地时间7月1日,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完成了瓦乌至科瓦乔克80公里补给线道路抢修任务,提前打通了南苏丹南北交通生命线。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中国士兵们把这条搓板路变成了路面平整的畅通路。当地非洲群众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我军对外军事交流合作和涉外军事行动在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迈进。相应地,在远海护航、撤侨护侨、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外联演联训等行动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士兵身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一支军队的士兵怎么样,这支军队的能力就怎么样。

集勇敢、坚毅、血性、专业等素质于一身,中国士兵堪称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最佳代言。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国际军事竞赛沙场的硝烟里,出现在海外港口华人华侨自豪的眼神里,出现在中外联演联训外军士兵的赞赏里,出现在护航撤侨的军舰军机里……

他们,是中国国力愈加强盛的缩影,是我军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的缩影。

国际舞台不仅是军队形象的传播平台,也是士兵素质的淬火平台。“要不是出国参赛,可能我们的水平会永远停留在理论水平。不逼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正如第75集团军某旅桥梁连中士万信龙所说,中国士兵走出国门,不仅开阔了视野,找到了自信,也看到了差距。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格局、综合国力竞争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也前所未有地关注着中国军队,打量着中国士兵。

这些目光或许会提炼符号化的优点,也可能会叠加刻板式的偏见,但我们当对中国士兵报以自信。当他们从维和一线感受到和平的价值、使命的分量,当他们在比武演训中重新标定自己的能力坐标,当他们在海外一次次听到“祖国万岁”,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走向世界一流的军队,必有站在国际舞台上的士兵。

我维和官兵在哨位执勤。李赞 摄

世界,中国士兵来了

■王黎明 杨成

正午时分,东北某机场,一架武装直升机悄然掠过低空。为了备战今年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军事比赛“航空飞镖”项目,空降兵某直升机团飞行员赛二伟再一次加大了训练难度。

此时,黎巴嫩南部地区的清晨,4次参加维和的第75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王万兵,像往常一样走进布满弹坑的通道。他望了望万里晴空——今天又将迎来地中海炎热的艳阳天。

亚丁湾海域的夜晚,中国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的卢长军望着漫天星斗。就在几天前,他和战友们成功护送8艘远洋捕捞渔船。这是他第一次执行远海任务,而不远处漂泊的高邮湖舰,入列不到半年便参加了“环太平洋-2016”演习……

这是2017年平凡的一天。这一天,又来得如此不平凡——

25年前,我军400名官兵进入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中国首次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当时世界许多媒体的头条新闻。

15年前,吉尔吉斯斯坦边境某口岸附近,中吉两国的两队士兵打响了联合反恐的战斗。这场小到只有连级规模的演习,拉开了中外联合军事演习的帷幕。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军队首次组织舰艇环球航行,首次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9年前,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3艘舰艇从三亚军港鸣响汽笛,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2年前,中国空军“战鹰”4次飞越巴士海峡,翱翔在西太平洋的天海间……

远海训练、维和救援、护航访问、联演联训……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数据显示,以往全军每年涉外军事行动仅个位数。而仅去年一年,这个数字就飙升至80多。

如今,王万兵已不像8年前第一次来到黎巴嫩机场时那样激动,身边越来越多的战友走出国门,在世界各个平凡的角落里上演着自己的故事。历史的帷幕拉开,聚光灯下,他们的脚步平凡而又惊心动魄。

世界,中国士兵来了。

每一个中国士兵,都是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这一刻,他们带来的是坚持——

俯卧撑半小时270个,这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唐辉去年初的成绩。为了备战巴基斯坦首届国际陆军“体能与战斗技能”竞赛,他和战友们开始了“地狱般”的魔鬼训练。184天后,他的俯卧撑成绩达到了惊人的半小时1600个,并和战友们在比赛中一举夺得3个冠军、2个亚军。曾经训练出“亚洲长跑皇后”、77岁的云南田径队前总教练罗为信看到这群小伙子,惊叹道:“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艰苦的训练。”

这一刻,他们带来的是善良——

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救援中,一位当地妇女请求中国国际救援队帮助搜寻她丈夫的尸体。找到尸体后,卢杰和张如达用军刀削断缠在尸体小腿上的树枝,夏宏亮和朱金德则用双手从尸体两侧挖槽。“这不是你们的职责范围,为什么要这么做?”外国人不解,可他们4人硬是用了整整2个小时将尸体完整地移了出来。妇女捧着他们血肉模糊的手潸然泪下。

这一刻,他们带来的是帅气——

“中国军队架桥世界第一!”这是俄国防部工程兵局乔伊尔将军的感慨。2015年,在俄罗斯举办的第一届“安全路线”国际军事比赛中,第75集团军某旅桥梁连中士万信龙带着战友们以7分多的成绩夺得架桥项目第一。2016年夏天,该项赛事烽烟再起,俄罗斯军人交出了6分56秒的答卷,万信龙和战友们以5分33秒的成绩“回敬”。

这一刻,他们带来的是温暖——

亲身经历过也门撤侨的湖北女孩邓令令清晰记得,在临沂舰靠岸的那天,人们激动地冲向港口,疯狂地向军舰挥舞国旗,眼里充满了泪花。回国后看新闻,邓令令才知道,中国军人们已经组织了5批撤离行动,平安撤离908名中外公民。“看到中国的军舰和军人,才明白中国的强大是多么的温暖。”

所有这些士兵的面孔,构成了一支军队自信的表情。

“我不清楚什么是先进与落后。但是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谁可以算作我们真的对手。”在参加过中美联合军演的美国海军第7舰队护卫舰群上士巴根·埃尔斯塔莫的心里,他佩服的不只是中国士兵们顽强的战斗力。谈到中国士兵,他总会说:“我们最好还是做朋友,不要做敌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