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扬琴艺术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结合——《龙船》作品解析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蕴藏冬夏


引言

扬琴,在明末清初时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具有民族性, 而且具有世界性。经过长期的发展,扬琴艺术已与中国民族音乐充分结合,已具 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扬琴描绘出的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何让扬琴艺 术更加蓬勃发展,那我们就必须要革新,这种革新不单单只是在琴体上的革新, 也包括在音乐创作上、音乐形式上,创作技法上的革新等等。

尤其是在音乐创作 上,扬琴艺术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传统民间音乐就如同一面能 反映扬琴“中国化”发展历程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探析到传统音乐文化对扬琴 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文化差异也形成了各 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风格各异的乐曲在演奏时所需要使用的扬琴技法也有所差异,正是这些特殊的演奏技法让我们扬琴艺术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扬琴曲《龙船》创作解析

《龙船》是一首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乐曲,以端午节民间龙船竞赛为背景。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对我们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屈原投入江 水中后人们纷纷载船寻找,并且还把棕叶里包好糯米丢入江中以防鱼儿群噬 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人们对屈原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与敬意。

由于五月天气 多变湿热,极其容易生病,人们为了驱病避灾通常都会把符咒与“五毒”的 剪纸贴在门户上。端午节的粽子最是特别,口味齐全、各式各样的甚是美味,最后还要品一品雄黄酒,在品完雄黄酒之后还要在孩童的头上口鼻下抹上雄 黄就以用来驱虫辟邪。

在南方,人们会举行了盛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江边人 山人海、热闹非凡,纷纷为比赛呐喊助威,可见场面甚是浩大。在北方,人 们也要象征性的泛舟、划龙船,以“熙游避灾”。此曲通过对端午节赛龙舟 场面的描绘,体现了江南人民儒雅的风土人情,和龙舟场上锣鼓喧天的场面, 赞美了南国秀美的山川景色。此曲旋律优美清婉。非常具有南国特色。

《龙船》的素材溯源

《龙船》原是一首把江南民间曲牌和民歌融合在一起流传广泛的琵琶 曲,至今有着三个不同的版本,一是张步蟾传谱,张正秋改编,林石城记谱 改编。二是华彦钧演奏普,曹安和记谱。三是林石城演奏谱。

最后这首乐曲 由弹评艺人张步蟾之后裔张正秋先生传谱整理,由田克俭先生取其中之精华, 加入扬琴演奏技法,于 1980 年将其改编成扬琴独奏曲。在这首乐曲中主要音 乐素材包含了“花六板”、“湘江浪”、“下盘棋”等民间曲调。通过对民间曲 牌的加工、借鉴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演奏技法深入表现了人们参加竞龙舟时欢 愉心情与热闹场景

民间曲调在乐曲中的运用

《龙船》这首乐曲,采用了《划船锣鼓》的体裁,以循环体结构为主, 即以不同的曲牌和旋律中间插入相同的过渡曲调,过渡曲调一般都是以模仿 锣鼓声为主,这样每个过渡曲调与旋律段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曲的曲调 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共分为五段,主题乐段主要采用了“花六板”、“湘江浪”、“下盘棋”等民间曲调。

民间曲牌“花六板”

《花六板》是江南丝竹曲《中花六板》的姐妹篇,由秀美优雅的江南 丝竹乐演奏。也是以母曲《老六板》板式变化的手法“慢加花”而来。这首《龙船》中所借鉴的《花六板》运用了扬琴特殊技法的“摘音”。使音乐欢快明朗,曲调波浪起伏,婉转优美,充满 了节日的气氛。

民间曲牌“湘江浪”

《湘江浪》民间小曲曲调,为浙江一代流传的民歌小调。 商式唱腔,柔和美好、静谧。曲调可随唱词的变化而增减。

在《龙船》中由《湘 江浪》加工变化而来的曲调表现了迂回婉转、藕断丝连的江南音乐特色,使简单的音乐织体变得更加丰富。

民间小调“下盘棋”

《下盘棋》苏北小调。音乐情绪热烈、欢快。受北方地方性语言的影响,徐淮 地区地方性语言音调落差比较大,使得音乐中旋律多为大跳,很少使用装饰音。

在级进的基础上旋律主要是以大跳为主,对音乐中的主干音也运用的较多,使得 曲调豪爽而有力。而《龙船》也借鉴了此曲调,再运用了加花进行装饰。旋律连贯优美,演奏风格清新。再现了人们在节日引吭高歌的场景

扬琴曲《龙船》的艺术特色

《龙船》中的创新技法

扬琴演奏技法是表现音乐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扬琴演奏形式的日益丰富, 演奏技法也得到了创新与发展,这都是扬琴演奏家与作曲家根据作品需要而创造 出来的,这使扬琴的音色与表现力得到极大丰富

扬琴曲《龙船》是在同名琵琶曲基础上改编并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扬琴独奏曲,其中最有特点的便是扬琴特殊 的演奏技法。

创新技法对乐曲演奏的重要意义

影响扬琴艺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演奏技巧的创新、扬琴作品编创、 器乐革新、理论水平的发展等等。

尤其是扬琴技法的创新对丰富扬琴的音色、加深音乐表现,塑造音乐形象与音乐风格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扬琴的演奏形式不会趋于单一,而是更加的多样化。

模仿打击乐的技法

《龙船》这首乐曲描写的是端午赛龙舟的情景。该曲的曲体结构就是曲一段、 锣鼓一段,锣鼓与乐曲交叉进行。乐曲中运用了创新技法——才音、摘音、拨弦、 泛音等。乐曲的第一段开头运用“才音”,模仿的是锣鼓、号角声,采用了锣鼓 节奏型特点,再加上附点音符的运用使音乐节奏感更强,表现了龙船开始前欢闹 的场景。

。在第一段后面部分运用的是摘音的演奏技法,模仿了龙船起航时锣鼓敲 击声。最后一段便使用了拨弦的演奏技法,使具有锣鼓特点的旋律更加的紧凑, 气氛更加的紧张。表现了比赛时你追我赶的紧张气氛以及当时热闹的场景。

模仿自然界声音的技法

在生活中、大自然中总有一些让我们觉得欢愉、舒畅的声音。在音乐中我 们也能找到跟大自然类似的声音,但是这是通过模仿而制造出来的类似自然界的 声音,要让声音与所要表现出来的音乐联系在一起,那我们就要借助扬琴的演奏 技法。

在扬琴独奏曲《龙船》中,引子第八小节运用了指拨的技法从中音 5—高 音 5,力度稍轻,模仿的是龙舟竞赛前风吹过水面所发出的涟漪声。表现了赛龙 舟前湖面平静的场景。

对乐曲音乐形象的塑造

音乐的形象是乐曲的核心。是音乐艺术的最高阶段。音乐形象作为一种审 美意识与创造意识,在扬琴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形象具有强烈的 感染性与概括性。在独奏曲龙船中主要塑造的是一个群体形象。

此曲运用 了“才音”、“摘音” 、“拨弦”等特殊演奏技法,模仿了鼓、锣、钗等打击 乐的声音,描绘了端午节时人们锣鼓喧天赛龙舟来纪念屈原的场景。体现了人 们的热情与质朴。

对乐曲音乐风格的影响

音乐风格指的是音乐作品、创作、表演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与风韵。内涵也 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受流派、时代、结构、人物等等的影响。每个作曲家对 每首乐曲的创作技法与体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它也成为区分每个人、每首乐曲 的音乐风格之一。

《龙船》这首乐曲是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而成,是由南派(江 南一带)琵琶家张步蟾之后裔张正秋传谱整理,是一首带有江南风味的扬琴独 奏曲,由江南民间曲牌和民歌融合发展而成,所以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一个地区的人们因为长期受到相同地理位置与风土人情的影响所以在乐曲中 必定也会带着这个地域的音乐特色或人文文化。

另一方面,在《龙船》中所运 用的特殊演奏技法也很好的体现了江南一代的音乐特色,江南一带扬琴的演奏 风格主要是擅长运用各种颤音、装饰音等来修饰旋律,追求清丽、优美、柔和 的音乐效果。在这首乐曲中颤音、波音、才音、摘音、拨竹等技法的使用也将 人们竞相赛龙舟的情景更加真实,也更能感受到当时热闹的场景。

结语

通过分析这首乐曲,对之后的音乐创作也有很大的启示,首先,在取材范 围上有所扩大,不再只局限于选材创作,对其他器乐曲的改编也使音乐别具 一格,改编也成为扬琴音乐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如对小提琴曲《查尔达斯》《帕格尼尼随想曲》的改编等、这些改编曲都成为扬琴乐曲中较有特色的乐 曲,即保留了原曲音乐曲调风格又具有扬琴音乐特色。

其次就是演奏技法的 创新,如《龙船》中的创新技法“摘音”“才音”的运用。“摘音”在扬琴 曲《林冲夜奔》中就有体现,在乐曲《文成西行》中也可以见到。这些特殊 的演奏技法也为之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龙船》这首乐曲是融合了民族音乐精华创作出来的。以五声调式为主, 曲调柔美、悠扬。主题旋律是以“花六板”“湘江浪”“下盘棋”等曲调为 素材进行改编修饰,这三种曲调相互融合、相互呼应,使音乐框架更为丰富。

乐曲中还运用了各种扬琴演奏技巧再现了江南曲调的韵律,也惟妙惟肖的把 吹打乐的各种节奏特点展现了出来。这首乐曲以它朴实的语言与清新的格调 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田园般唯美的意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虽然是一首由琵琶改编的乐曲,但是它也具有了扬琴独特的演奏特色与精髓, 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