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茶话|明清时期的特色茶具
明清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讲,以瓷器为主。明清两代的瓷器主要以景德镇为中心,景德镇成了名副其实的瓷都。在景德镇元代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影青、枢府釉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几代窑工的努力,烧制出了不少创新品种。
茶壶
茶壶在明清两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此之前,把有流带柄的容器皆称为“汤瓶”,或“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来泡茶的茶壶才开始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和易落尘的不足,也大大简化了饮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
虽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于泡茶的壶与宋代用来点茶的汤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明代的茶壶,流与壶口基本齐平,使茶水可以保持在壶内而不致外溢,壶流也制成“S”形。清代的茶壶造型继承明代风格,但制作材料上有了很大的改进,瓷茶壶和紫砂壶大量出现。
盖碗
从茶具形制上讲,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了有效的防尘作用;其是二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明清时期,景德镇生产了大量的陶瓷盖碗,品种包括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釉里红、单色釉等。
茶洗
由于明人饮用的是散茶,在散茶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沾上尘垢,于是在泡茶之前多了一道程序——洗茶,茶洗就是洗茶的专门茶具。茶洗形状像碗,上下二层,上层底部有许多小孔,茶叶放在碗里用水冲洗,沙砾污垢都随着水流从孔中流出。也有的茶洗做成扁壶式。
贮藏具
明代散茶的流行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炒制好的茶叶如果保藏不善,茶汤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贮茶器具的优劣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散茶的保存环境宜温燥,忌冷湿。一般来说,明代散茶保藏采用瓷瓶或紫砂瓶。清代茶叶罐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或圆或方,或瓷或锡,造型千姿百态。
茶船
茶船,亦称“茶托子”、“茶拓子”、“盏托”,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茶船最初是从盏托演变过来的。明清之际茶船相当流行,形制各异,材料有陶瓷、漆木、银质、锡金属等。
茶壶桶
明清两代,散茶投入茶壶中,为了不让茶水过快冷却,有人发明了茶壶桶。茶壶桶看上去就是一个小桶,内放棉絮、丝织物等保暖材料,不过桶壁上开有流口,将装满热茶的茶壶放进桶内,让壶嘴对着茶壶桶的流口,盖上盖子,在很长一般时间内可起到保温的效果。
茶籯
茶籯最初是一种采茶、盛茶的器具,用竹子编就。到了清代,茶籯的功用演变为装放茶器的工具,与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都篮相当。
明代戏曲家高濂生性喜爱游山玩水、品茗把盏。为出游携带方便,高濂自己设计了提盒,就是茶籯。它内置茶壶、火炉、木炭,以便于随时随地品饮,平时还可以用来摆放茶具。
清代时,宫廷中饮茶之风盛行,各色茶具也备受宫廷欢迎。乾隆皇帝酷爱喝茶,他一生中多次出宫南巡,为在旅途中携带方便,他特意命人制作了便于旅途用的全套茶具,并专门设计了用于装置全套茶具的茶籯(又称“撞盒”),用来放置茶壶、茶碗、茶叶罐、茶炉、水具等。故宫现存的几套茶籯,主要有纯紫檀木和竹木混制两种。这些茶籯制作精致,每一件都堪称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著 文铮 《老茶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