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博会上三“牛人”:看他们精益求精的传统技艺
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于9月24日至9月28日在贵安新区举行。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记者在民博会“非遗”馆内,见识了古法造纸、卡拉鸟笼等多项“非遗”技艺,同时也结识了多位“非遗”牛人。其中,“古法造纸”29岁传承人王伍生,41岁的卡拉鸟笼制作痴人吴文军,以及70多岁的玉屏箫笛传承人刘泽松,他们的技艺及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文军:鸟笼痴人
吴文军今年41岁,是丹寨县卡拉村的村民。卡拉村被誉为“鸟笼编织艺术之乡”,村里200多户村民以编织鸟笼为生,吴文军就是其中之一。早上6点起床,刮篾、高温处理竹子、编织鸟笼等就是他一天的工作,晚上10点睡觉,除了吃饭时间,他几乎都在做鸟笼。
15岁跟随父亲学习至今,26年过去了,家里的亲人都开始从事农家乐,只有他依然坚持。41岁至今未婚,他淡淡地说“讨媳妇麻烦”,他更爱编织鸟笼。
传统技艺重在精益求精
卡拉鸟笼制作大约有20道工序,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第一步就要从选料开始。
制作鸟笼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三年以上的竹子。卡拉鸟笼选用楠竹和水竹两种材料,楠竹较硬,主要做笼箍,水竹柔韧,主要做笼丝。
20道工序,吴文军不间断地忙碌也要做5天,前面3天做成半成品竹丝,后面2天编织、上色,一个精品鸟笼才算制作完成。
吴文军制作的精品鸟笼最贵的一只卖了3800元,那只鸟笼他断断续续做了一个月。从下顶到上顶全部是手工雕刻的龙凤,其余部位也是手工打磨的竹节。
他告诉记者,他做的精品小鸟笼是最受欢迎的,美观还方便实用,一般售价在600元。毛笼、竹节笼、精品笼,是目前主要的品种。一年利润在8万左右,他很知足。
制作痴人与鸟笼相伴
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鸟笼,26年过去了,父亲早已过世。家里的亲戚全部从事农家乐生意,只有他仍在做鸟笼。
他羞涩地告诉记者:“我至今未婚,讨媳妇很麻烦。”除了编织鸟笼,他还养鸟,遇见心仪的鸟就买回家,他养了5只鸟,每只鸟的“寝宫”都是他的精品鸟笼。
有人慕名去买鸟笼,喜欢他的鸟,他就一并卖给客人。这对他来说,是一本生意经,其实每只鸟也就赚百把块钱,但是他却很知足。在他看来,与鸟笼朝夕相处就是最好的日子。
王伍生:造纸快乐
今年29岁的王伍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古法造纸”黔东南州传承人。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素有千年“古法造纸”之乡的美誉,过去村寨中家家户户从事古法造纸,如今不超过5户人在造纸,王伍生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王伍生告诉记者,“古法造纸”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张纸的肌理都不同,拥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力和美。
一张古法纸16道工序
王伍生小学四年级开始和爷爷学习“古法造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初中的时候,他已经在心里明确:要把“古法造纸”一直做下去。2012年,王伍生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专业从事“古法造纸”及其产品研发。
如今,他的手工纸除了白皮纸,还有皱褶纸、凹凸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彩色纸。他们用各式纸搭配制成手工纸本子、台灯罩等产品,美观实用。这些产品不仅在贵州省内有售,还销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一年销量40多万。
王伍生介绍,“古法造纸”有16道工序,主要分为麻料制作工序和制纸,麻料制作主要包括:削构皮麻刮去外层晒干、水沤、桨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变成棉絮状,然后再进行制纸。纸品制作好后,再进行包装,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
一根纸绳一元钱
王伍生的纸品多在千户苗寨销售,从他家到千户苗寨大约40多公里的路程,骑摩托车需要2个多小时。一个星期五的晚上8点,王伍生骑摩托去千户苗寨,大雨倾盆而下,附近又没躲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等到了千户苗寨已是深夜,纸品有三分之二被打湿了,大约是2000元的损失。那些纸可是他一手一脚做出来的,历经一个月。
当然,造纸带来的快乐更多。王伍生至今记得,2年前在深圳,他用自己的纸搓成绳子捆绑纸品,一根根绳子挂在柜台上,谁知一个年轻女孩非常喜欢手工纸绳子。王伍生卖给女孩一元钱一根,钱虽不多,但他非常开心。
“没想到随手搓的纸绳有人欣赏,能感受到手工的魅力。”王伍生说起这段经历,眼神里仍溢满幸福和喜悦。他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创办手工纸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手工纸的魅力。
刘泽松:箫笛无敌
在百度上搜索“刘泽松”,有一则信息是“但凡挂上刘泽松的名号,箫笛价格翻几番”。然而,在民博会“非遗”馆的刘泽松,正全神贯注在做笛子。这是他在民博会上接的订单,30元1只,一共10只。
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采访”时,刘泽松给了一句硬邦邦的回答“正在赶订单”。只要挂起名字就可以翻几番价格的箫笛大师刘泽松,面对30元1只的笛子,却是如此一丝不苟,不禁令人心生敬意。
刘泽松反复用小拇指试着笛子内径的宽度,这是他的一项绝活。小拇指在笛管转转,14毫米、15毫米还是16毫米,他一清二楚。14毫米可做F调笛子,15毫米可做E调笛子,16毫米可做D调笛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一点都不敢疏忽。因此,从15岁开始学习箫笛技艺,50多年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记者小心地在一旁数了一会儿,他至少反复试了10多次。
除此之外,笛子的音准、灵敏度,他凭经验也可以推测准确,状态好的时候,与校音器相差无几。
他做笛子时,一个木哨,他前后试了8次,每试1次,拿出来,用刀轻轻削一些木屑下来,再试。他告诉记者,木哨的角度决定高低音是否合适、准确,而木哨的光滑程度决定了风门是否合适、声音能否顺畅。
也正因为如此精细,他手工制作的7件套售价过万。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他面对记者傲娇的态度,对于手艺人来说,手艺大过天。
作者:孙英 邱凌峰 编辑:郭邱磊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