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鲁迅为何对藤野先生这么感激?藤野: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

 

年轻的时候,是要好好读一读鲁迅的。在你感情最敏锐的青葱岁月,在你感觉的触须还没有被金钱、物欲、流俗以及柴米油盐所淹没、所吞并、所磨平的时候,在你还坚强地保持着桀骜不驯、愤世嫉俗而又悲天悯人的个性的时候,这时,就像豁然的渠道遇到了清澈的流水,你会被鲁迅那满含着深情与痛苦的情感所感动,被那深刻的哲理和领悟的精致语言所折服,被那浸满哀伤与愤怒的笔触所震惊。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深深的感触,他让我找到了情感对应时的惊喜,感受到深沉而凌厉的共鸣,并成为了我永远不能抹去、不再丢失的记忆。


在我读过的鲁迅先生作品中,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比如《药》《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秋夜》《一件小事》《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当然,还有初中时就读过的《藤野先生》。从初中时代至今,30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忆深刻,如在目前。

我至今还背得出这些句子: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我是初中读完鲁迅这篇课文的时候,才知道“物以稀为贵”的,后来每接触到这个成语,便想起鲁迅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其实,鲁迅先生对日本和日本人并无多少好感,尽管他在日本前后学习生活了长达8年时间,尽管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多形成于这一时期,尽管他的志向和理想也确定于这一时期,至少,鲁迅在他后来漫长的生活和战斗中,很少提及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事,特别是在他的文章中,要么避而不谈,要么避重就轻。

鲁迅对日本并无好感,或许是因为他在日本读书的那段时期,日子过得并不开心,他经常遭受日本同学的歧视和排斥,那些日本同学不但轻视他,嘲笑他,讥讽他,还捉弄他,骂他是“梳辫子和尚”,给了他寄人篱下的痛苦悲伤,甚至愤怒。他后来改医从文,可能这是起因。国家的贫穷落后,导致了国人的海外受辱;国民的自轻自贱,国民性的孱弱,又导致了国家的贫穷落后。弱民是弱国的根本原因。所以,鲁迅后来坚决弃医从文,以笔代戈,发誓要改变国民性。

因了这些在日本的生活感受和挫折,让鲁迅面对“日本”二字始终保持着少有的缄默。


在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明显对日本表现过特别好感甚至明确表示感激的,似乎只有他在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医专(1904至1906年鲁迅在此学医)念书时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其好感和感激在他创作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表露无遗。

与他之前、之后在日本生活相比,鲁迅在仙台医专的感受明显欢快而适意得多,他在文章中说:“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种宾至如归的感受,消解了这个流落异乡学子的戒备,温暖了这个年仅23岁青年的心。尤其是藤野先生对他的学习的关心和对他志向的理解,让他生出满心的感动,作为当时仙台医专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周还要查看他的上课笔记,每次都从头到尾用红笔修改,不仅修改了许多脱漏的地方,即便是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修改订正。这让这个平时受尽了别人讥讽嘲笑的异国学子,感到了无比的亲切和温暖。

因为看了日俄在中国东北打仗的影片,中有日本兵枪毙中国人的镜头,还有一大群中国人围观,这给了鲁迅极大的刺激,到第二学年结束,鲁迅便决定弃医,离开仙台,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告诉藤野先生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虽有些失落,但到底还是理解的包容,并请鲁迅到他家里,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签名的照片。

藤野先生与青年鲁迅

尽管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夷讥笑嘲讽几乎是日本领土上的一种风气,但藤野先生却对鲁迅、也即当时的学生周树人是高看一眼、厚爱一筹的。1937年,鲁迅去世一年,藤野先生在得知消息后写下了《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他在文章中坦陈对鲁迅更关注、更关爱的原因时说: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藤野先生之所以善待鲁迅,这可以说是最初的原因。


藤野先生的亲切的耐心和平等的宽容,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说:“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并认为藤野先生之所以对自己好,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此,鲁迅将藤野先生的照片一辈子留在身边,挂在自己寓所的墙上,作为永久的纪念,时时给自己以鼓励,充满怀念,充满感恩。

所以,鲁迅的文章中,不单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不单只有“投枪和匕首”的抗争,而且还有温情,有感恩,有大爱。

一个民族,当鲁迅开始渐行渐远的时候,就是神经麻木开始的时候。

我读鲁迅先生作品至今应该有30多年了吧。他的文学作品,我都读过,有的还读过多遍。每次读鲁迅,我都会拿出专门的笔记本,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如今书桌抽屉里的笔记本中,单是鲁迅先生的摘抄本,大概有四五本吧。读书写字累了的时候,我就会抽出一本,随便翻翻,读上几句几段,特别是遇到他那种如同要把这个世界撕碎、要把自己点燃的文字,我慵懒到几乎要迷糊的精神往往会突然一振,像打了一针清醒剂。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与我已经相伴相随了几十年,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慢慢融进了我的血液和我的生命之中。

与鲁迅同为浙江绍兴人的现代思想家、诗人马一浮先生曾经用四句话解释什么是“诗”,他说诗其实就是:

“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思想家马一浮

这里的核心为:诗就是人心的苏醒。

而我读鲁迅,就有这种“心灵苏醒”的感触。而且,不仅是心灵的苏醒,还是醍醐灌顶式的震撼。

读鲁迅,是心灵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列强环伺的今天,深读鲁迅、读懂鲁迅,丰富我们的学养,提振我们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