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手下留情”
直到今天,敦刻尔克战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谜团之一。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打击撤退中的而且毫无防备的英法联军?历史学家一直以来都对这段“二战”中的关键时期存在不同观点。
△1940年5月31日,战舰载满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军士兵抵达英国港口
客观形势不容乐观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这个“奇迹”的发生跟希特勒的复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动的影响。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视察中会见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伦德施泰特。伦德施泰特是一位谨慎的战略家,他对于一切不利的因素总是很小心地处置,且一向都是避免在乐观的时候犯错误。正是这个原因,希特勒把他看作是很好的帮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静的平衡的研判,而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希特勒对于龙德施泰特也非常尊重,在德军26个元帅中,龙德施泰特是惟一敢不摘手套与希特勒握手的人。
伦德施泰特在汇报情况时,特别提出由于长时间和迅速的行动,坦克的实力已经减弱,并且指出从南北两面都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德军装甲部队经过2周持续冲击而没有进行任何休整,士兵已精疲力竭,犯下的致命错误越来越多。物资损耗严重,而补给未能跟上。
此外,5月23日和24日,法国的戴高乐率领法军第4装甲师对被占领城市阿布维尔发起猛烈进攻,令德国守军压力巨大。它向思想传统的德国指挥官们表明,己方的侧翼存在被突破的风险。
希特勒对于伦德施泰特的谨慎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并也强调保存装甲部队以供未来作战之用是很重要的。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统帅部后,就立即召见陆军总司令哈尔德,命令其暂停进攻。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伤感地写道:“由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所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无敌人,现在已经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于解决被围敌人的任务则准备留交给空军去完成!”
戈林的虚荣心
此外,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希特勒这个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戈林在纳粹德军中是仅次于希特勒的一个人物。希特勒1941年6月29号曾经颁布一个指示:“如果我不在的时候,由戈林承担起我对国家的责任。”
1940年5月,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敦刻尔克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英法联军的任务。显然,戈林高估了空军的威力。而希特勒也愿意让戈林露一手以巩固其在纳粹党副领袖的地位,于是,希特勒命令陆军停止前进,而指令戈林的空军,向包围圈内的英法联军实施强大的航空火力突袭。对此,古德里安十分恼火地说:“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为了戈林的虚荣心。”
戈林的空军部队整天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空盘旋俯冲轰炸,但是,英国皇家空军把凡是可以动用的战斗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上空,战斗机的飞行员有时一天出击4次,这使得戈林的空军不敢毫无顾忌地轰炸正在渡海的舰只。而且,有证据显示,德国空军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将领说希特勒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制止了德国空军。所以希特勒除了军事目的之外一定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发出停止前进的命令。
希特勒的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前,希特勒在欧洲的战略思想是击败法国,把英国的势力赶出欧洲大陆,竭力向苏联的方向扩张。事实上希特勒也明白以当时德国海军的能力,是不可能像征服波兰一样征服隔海相望的英国的。而且英国是一个殖民地大国,一旦灭亡,其海外殖民地体系将会崩溃。而德国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几乎为空白,现在又忙于战争,短时间内也接收不了那么多殖民地,不可能从英国的灭亡中得到多少好处。反倒是对欧洲战事冷眼旁观的日本和美国将成为英国灭亡之后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德国所不愿看到的。
另外希特勒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在“二战”前夕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才放手横扫西欧。现在不共戴天的仇敌法国已经倒下,他正准备进攻苏联。为了再一次避免两线作战,与英国议和就意义重大了。
希特勒认为,即使从英国人的角度思考,议和也是理性的选择。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政策是“均势”外交,在德国取得了欧洲战场上的巨大胜利之后,英国已失去继续奉行先前抑制德国政策的意义。英国只有与欧洲大陆上的强权结成联盟,才能够保住自己的殖民帝国。而且希特勒认为,当时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正面临美国这个新兴强国的挑战,如果英国人现在退出战争,美国在三十年内都将没有机会与之角逐。
强硬的丘吉尔
于是,希特勒的将军们惊讶地发现元首竟然在用钦佩的口吻谈到大英帝国,谈到它的存在对世界稳定的意义,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说英国把德国以前的海外殖民地还回来当然好,就是不还也行,甚至表示要派部队支援英国,只要英国卷入任何地方的任何纠葛。显然他已经准备与英国缔结和平协定,结成长期的联盟了。
英国的力量已被赶出了欧洲,它阻止德国的行动已不可能,全歼它的远征军,但又不能彻底征服英国,将无助于下一步与英国握手言和,无助于使英国在未来的德苏战争中对德国保持友好的态度。于是希特勒有意在敦刻尔克给英军留一条退路。
希特勒这个时候手下留情,既保存了自身的实力,显示了德军的力量,又使英国避免一场奇耻大辱。只要德国宽宏大量地提出和谈,英国没有理由不接受体面的和平,或许还可以合作抗苏。即使是无法与英国达成和解,但至少也可以争取到英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中立。
可惜英国人并不像德国人那样理性地判断眼前的局势。法国投降之后,强硬的丘吉尔成为新的英国首相,毫不犹豫地拒绝与希特勒言和。希特勒这才开始实施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海狮”计划。与德国制订的其他军事行动计划相比,“海狮 ”计划明显地缺乏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准备,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虚张声势,其目的仍在于迫使英国求和。不过最终战争还是没有向着希特勒设想的方向发展。(来源|《青年参考》《中外书摘》《大科技·百科新说》《新民晚报》 作者|张宝钰 彭宁 张凯蛟 邓喆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