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世界中提琴版图的中国人原来是他
2018年,当第67届德国慕尼黑ARD音乐大赛落下帷幕,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响彻世界——梅第扬,一位青年中提琴演奏家,一举拿下比赛冠军,同时获得最佳观众奖和最佳委约作品演奏奖,并囊括所有6项单项奖。他成为该大赛中提琴比赛中第一个荣获冠军的中国人,刷新了中国中提琴历史。
这并不是梅第扬第一次扬名世界。早在2012年,当时仅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的梅第扬,以7个满分成绩拿下勃拉姆斯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成为该项比赛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当年便被冠以“天才琴童”“青年演奏家”的人?
快乐学琴意外走上音乐之路
1994年底出生在湖南长沙的梅第扬,并不像许多后来名扬国际的音乐家一样出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都是建筑设计工程师,家中唯一与音乐能沾上边的,是姥爷弹得一手好钢琴。梅第扬学琴的理由也和多数非音乐家庭一样,是希望孩子能通过音乐陶冶情操。
跟随湖南省歌舞团刘惠平学习小提琴的梅第扬原本没有想过会走上专业道路,他的文化课成绩也一直都名列前茅,所以学琴之路也一直以快乐学习为主。回忆儿时时光的梅第扬曾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梅第扬的人生转道,从此在音乐之路上越走越远。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到长沙招生,前来招生的中提琴专业老师王绍武一眼相中这颗好苗子,破格录取了年仅11岁的梅第扬,并让他从小提琴转为中提琴专业。
思考永远比练琴更重要
在梅第扬考入之前,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原本没有中提琴专业,他是第一个以这个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可能是当时我年龄虽小但手大,王老师觉得我更适合拉中提琴吧。另外,我的乐感也很不错。”
尽管如此,转学中提琴的梅第扬在刚进入附小学习时,仍然适应了一段时间。不仅因为转学中提琴是一个重新学习适应的过程,更为困难之处在于心理上的转变。多数人认为,小提琴拉不好才去学中提琴,这让当时的梅第扬难免感到委屈。“都是弦乐器,为什么要遭到歧视呢?”在梅第扬看来,中提琴在某些技术的实现上难度甚至超过小提琴。
在王绍武老师开明教学的帮助下,梅第扬很快度过了适应期。2007年还是附小学生的他跨组参加全国中提琴艺术节,并取得了少年A组(初中组)第一名的好成绩。一年后,他在西班牙“VILLA DE LLANES”国际中提琴-大提琴比赛中以一首维厄当《悲歌》将评委感动落泪,斩获少年组第一名和比赛特别奖。这给予了梅第扬极大的信心,让他逐渐热爱上了这件乐器,“中提琴的音域接近于男高音,它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富有磁性的声音。”
维厄当《悲歌》▽
在初一之前,梅第扬更多想的是技术,而忽略了音乐存在的意义是动人。后来他才意识到:
梅第扬和徐之晗演奏《星河Pleiades》▽
长于思考的梅第扬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比起一直在练琴的状态,他认为思考更为重要。每每拿到一首作品,他会常常思考作曲家为何这样写,自己要用怎样的方式与状态把自己心中所想在音乐中表达出来。
此外,梅第扬也不是那种苦行僧般生活中只有音乐的人,中学时的梅第扬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爱玩三国志、dota、打桌球和乒乓球。
最美好的音乐一定是即兴
2012年是梅第扬收获颇丰的一年,他相继在第40届美国国际中提琴学会青年艺术家比赛、波兰PILA音乐节比赛和第19届勃拉姆斯国际音乐比赛(奥地利)中摘得桂冠。两年后,梅第扬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继续师从王绍武教授,并在同年考入了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师从Hariolf Schlichtig,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双向培养学生。
在音乐上,梅第扬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他认为“只有自己把琴拉得舒服了,才是自然的,别人听起来也才舒服、自然。”当他2018年获得ARD第67届德国慕尼黑ARD音乐大赛冠军时,他的获奖感言听起来也十分中肯:
梅第扬在ARD大赛时演奏施塔米茨《中提琴协奏曲》▽
梅第扬的演奏技术精湛,音乐完全发自内心,极为真诚动人。德国报刊Münchener Merkur称其为“魔鬼中提琴家”,南德意志报刊在其ARD获奖后更称其为“一次伟大的中提琴胜利”。
比赛获奖后,奥地利Genuin唱片公司为梅第扬录制了第一张个人海外出版唱片《重塑中提琴》,这张专辑被评价为“将中提琴独奏引领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一场听觉盛宴”。第二年,梅第扬被保送慕尼黑音乐学院研究生,并进入德国克隆勃格音乐学院跟随著名教育家、演奏家塔贝拉·齐默尔曼和今井信子学习,同时受邀担任慕尼黑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一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