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并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卖不出好价的原因在哪里?
猕猴桃原产我国,已有1300多年栽培历史。目前,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猕猴桃生产大国,果园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产区跨越南北、优良品种推陈出新、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流通体系逐步健全,贸易活跃。
近十几年来,我国猕猴桃规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对猕猴桃市场培育努力不足,提高猕猴桃品质是当务之急。
猕猴桃是第三代新兴水果,与其他水果也有竞争消费者的问题。但由于猕猴桃的特点,人们对于猕猴桃的认识不足,加上种植者不注重果品品质,影响了猕猴桃销售市场的培育。猕猴桃果实与其他水果不同,外表不好看,如果不好吃,就根本失去了竞争力。
有统计显示,猕猴桃果品在总果品消费中占比仅为0.2%。消费提升的空间仍很大。和苹果相比,国内猕猴桃的面积微不足道。因此,猕猴桃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而实质是市场培育不足。
猕猴桃成熟果实必须经过明显后熟过程,软了以后才能吃。这就存在一个“品质暗箱”:刚采回来果实是硬的,不能吃。因而一般消费者不能立刻判别其品质优劣。
这就给早采、青果上市留下空间,为劣质果品上市流行埋下伏笔。大量早采劣质猕猴桃果实上市,严重影响猕猴桃在消费者心目中形象。因此,生产者、经营者的自律,在猕猴桃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经营者根本没有自律,部分果农只看眼前利益,随波逐流,致使青果(成熟度差)上市普遍,流通猕猴桃品质低下,黑了良心。这就从根本(品质)上抑制了猕猴桃消费。近年愈演愈烈的早采果实反而价高情况,更是严重扭曲了猕猴桃生产的规律。
另外,软到什么程度才好吃,“即买即吃”猕猴桃在消费市场普及不足,消费者未能在最佳时间食用,也是我国猕猴桃产业的一个短板,也抑制了对猕猴桃的消费。
总之,追究深层原因,都归结到了果实品质问题。而这正是国内猕猴桃产业特别是果农最不看重的环节,也是猕猴桃先进国家猕猴桃产业从上到下最重视的方面。
因此,不深刻反思,静不下心,拿不出“工匠精神”(果品行业应该是“厨师”精神),产业无法可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猕猴桃产业将进入几年的“洗牌”时期。
1、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猕猴桃的认识,加大力度培育猕猴桃市场。
猕猴桃被称为“Vc之王”,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预防心血管疾病;帮助消化,防止便秘,清除体内有害代谢物;抑制胆固醇在动脉内壁的沉积,防治动脉硬化,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脏病等功效;也可以防癌抑肿瘤。猕猴桃中富含的维生素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抑制烧烤食品食用后在胃肠内的硝化反应,防止癌症发生;增强体质:猕猴桃果中的营养物质可明显提高肌体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协调肌体机能,阻断致癌物质生成,延缓衰老。就日常生活来说,常食猕猴桃对老人、小孩及“火热”体质人群的便秘就有很好缓解效果。
2、树立质量观念,防止早采,创建品牌。
一是适时采收,不早采。翠香、红阳猕猴桃成熟期一般9月上旬,徐香、华优猕猴桃10月上旬,哑特、秦美猕猴桃10月中旬,海沃德、金福品种10月下旬。适时采收,既可拉开销售季节,又可以使消费者在不同时间都吃到合适的优质果品。
二是优质适产。维持合理产量:中华猕猴桃2500~3500斤/亩,美味猕猴桃4000~5000斤/亩。贯彻“多留枝叶狠疏蕾”技术思路。科学授粉:中华猕猴桃授粉掌握在开花后第3、5天授粉即可;美味猕猴桃授粉掌握在开花后第3、5、6天3天授粉即可。
3、提高品质,是当务之急。
随之国内猕猴桃面积不断扩大,竞争日益加剧,“萝卜快了不洗泥”时代已经结束。精心管理,狠抓品质,讲技术,讲科学,要为技术买单。好桃卖个好价钱,已经不再是口号。同时,强化猕猴桃储藏技术,拉长猕猴桃货架期。
试想,为什么消费者热衷进口猕猴桃?有人可能会说“崇洋媚外”。或许存在一定比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猕猴桃确实存在品质良莠不齐。存在“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消费者只为高品质买单,没有那么好“糊弄”。新西兰猕猴桃在国内市场份额逐年攀升,为什么?说明国内市场并不疲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挑”,越来越注重品质。
内容来源:AM900董丽萍、农事开元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