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绣花鞋》: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公厕的恐怖小说
当大家的耳朵被“黄继光”和“董存瑞”的故事磨起老茧时,一个另类的文学载体——“手抄本”,悄悄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手抄本”这种靠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全凭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存活于民间。是谁创作了第一篇“手抄本”作品?是谁传抄了第一本“手抄本”?到现在也没人说得清。但是“手抄本”一出世,即呈井喷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谁没听说过《一双绣花鞋》?
《一双绣花鞋》、《梅花档案》、《一百零一张美人皮》、《绿色尸体》......。光听名字就能把胆小的吓得魂飞魄散。何况这些故事大多冠以真实事件的名义,开篇都交代说是解放初期的真实反特故事。例如,话说有一个深夜,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出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她请求驻守南京长江大桥的解放军战士帮她抱一下孩子,解放军战士接过孩子一看,却发现这是个死孩子!再一检查,孩子的肚子里装了一颗定时炸弹!这时候再找那妇女,她早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在那个犯罪率极低的年代,我们在一片红色海洋中成长,对人世间的犯罪和惊悚缺乏想象力。仅有的一点相关知识都来自革命故事。所以我们觉得这些手抄本故事惊悚、阴暗,严重脱离现实,很刺激。就拿《一双绣花鞋》来说,其中有个版本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但我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情节索然无味,虽然电视剧基本是再现了手抄本,但没有了那个年代的背景映衬,这些故事一点都不惊悚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比手抄本惊悚、离奇多了。
因为故事都是地下流传的,带有一定的违禁性,所以传播地点也不在光明正大的地方。这些故事的最佳传播场所就是公厕,那时候北方都是大公厕,一条胡同或者一个院子拥有一个公厕,小伙伴一同上厕所也是培养友谊的重要项目。公厕就成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大人们蹲在一起经常聊东家媳妇还打扮西家老公不争气等等,而我们这些孩子蹲在一起,就开讲恐怖故事。经常是听得腿都蹲麻了还不舍得走。
听多了这些故事,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晚上不敢上茅房。尤其是冬天的晚上,阴暗、冷寂的公共厕所,成了一个令人心悸的“黑洞”。那时候有个问题经常困扰我:如果脱了裤子刚蹲下,就看见墙角有一双蠕动的绣花鞋!咋办?!
节选自手绘散文小说《我是六零后》
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荆方的书画小屋 jingfangshuhua (每天更新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