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年金险七大功能超乎想象,你意识到时,可能最好的产品已错过

 

从今年以来,我就不遗余力地向读者和朋友们推荐年金险。

年金险可以用于补充养老金、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强制储蓄、家庭和企业资产隔离(后面有具体案例供大家参考)。

而现在成为选择好的年金险的窗口期,概率来讲,主要是三个原因:

1.全球经济增速一降再降。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赚钱很容易,很多人会加杠杆投资;但是经济持续下行时,会进入资产荒,这时候,守住就意味着赚到。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家都在寻求避险资产。

2.利率持续下行。今年以来,全球30多个国家降息,美国7月底降息后,间隔不到两个月再次降息。特朗普和市场觉得还得再降。中国虽然没有降息,但是实际利率这两年一直在下降。4%的终身年复利,大概率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能找到的最高的无风险、长期利率。

在这背景下,外资大举购入中国债券。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仅9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就买入中国债券1108亿元,环比增加59%。中国的债券收益多少呢?不管是地方债,还是10年期的国债,都是介于3%-3.5%之间。能长期达到4%年复利的年金险,很多人是没有意识到它的稀缺性的。

3.老龄化以我们意料不到的速度来临,中国用30年不到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老龄化进程。2040年,中国每4个人中间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那时候,您多少岁了?而且,我们远比自己预期要活得久。现在40岁左右的人,平均预期寿命在95岁左右。这是当今医学界的常识。未富先老、老而弥坚,国家的社保养老金能指望多少?别忘了,我国从来不是高福利国家。

养老金的储备,早十年和晚十年,差别超出您想象。

每年存10万,连存10年,33岁开始存的话,60岁起每年领取约10万,到95岁累计领取了360万养老金,还有157万的身故金。

如果晚10年存的话,同样每年存10万,连存10年,60岁开始只能每年领取6.5万,到95岁累计领取了233万养老金,还有127万的身故金。

时间窗逐渐关闭,从6月份以来,市场上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就陆续下架了。当下,不管是形态还是收益最好的一款年金险,月底下架。8月30日,银保监会的182号文件规定,以后的年金险预定利率不能超过3.5%。即便如此,哪怕预定利率降到3.5%、乃至2.5%,年金险依旧值得投保。因为,收益从来就不是年金险的核心价值(这段时间,收益居然成了年金险的卖点,这也导致了大单频出),功能才是。

我总结一下,我的客户中考虑年金险的,从功能上说,有这样几种情况。

01

补充自己的养老金

搞定自己的养老金,老来不在经济上增加孩子负担,这是我们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之一。伴随着长寿和低生育率,将来我们的下一代,小夫妻上面有12位老人(两边父母共4人,父母的父母共8人),下面还有1-2个孩子,压力山大!

养老,涉及钱的问题。我们辛苦一辈子,觉得攒下的钱,够退休后生活20年后。如果幸或者不幸,我们多活了10年、20年呢?这些钱还够吗?年金险,是不管我们活多久,都能活一年领一年的钱。

养老,也涉及人和人性。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也有例外。您看《回乡我看到两个老人不同的人生终局,才明白人性经不住考验》(点击标题可直接阅读)中的张老师。而相对的,老周的房子不管涨价多少,都对他的晚年境遇没有任何影响。

文章发出后,一位朋友说,她老家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老太太瘫痪在床很多年了,媳妇把她照顾得很好。媳妇自己都说,婆婆每个月有七八千的退休公司,她在外面打工都赚不到这些钱。

我们不要高估关系,不要低估人性。改变一下资产的形态,收获的是自己的幸福度。

以一位32岁的女性客户为例,年存10万,连存10年,从60岁开始每年领取10万多养老金补充,领取终身。假设95岁百年归天,共计领取约375万养老金,还有约161万身故金。现金价值是客户退保能拿回的钱,假设50岁退保,客户可拿回约172万。如果不退保,这笔钱每年增加约7万。现金价值也可以随时提取,没有手续费,这就是客户存在保险公司的钱,最多提取完合同就结束了。

02

给父母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我一位师妹是做销售的,目前收入不错,但谁也不敢保证几十年如一日。万一有一天自顾不暇,妈妈的养老怎么办?所以,她每年存20万,连存5年,她妈妈现在54岁,从60岁开始就可以每年有4万多养老金补充,领取终身。将来妈妈百年,累计领取了132万,还有100多万身故金。如果妈妈需要,这100多万也可以在身前预支出来用掉。

我一位客户也是这样为父母打理养老金的,她在证券公司工作。她父母辛苦大半辈子,攒下一笔钱,老人家自己没啥投资渠道,交给在她打理。客户思来想去,还是把这笔钱放入年金,每年放30万,连存5年。她妈妈今年57岁,从65岁开始,每年有7.3万养老金,领取终身。现金价值是一笔随时能提取的钱,老人家80岁时,除了已经领取出来的117万,现金价值还有181万。这181万,万一老人家有医疗需要,随时可以调用(3天到账)。

子女有钱,和父母账上有钱,父母的体验时完全不一样的。我一朋友,好几年前就为父母投保了养老年金,父母现在都开始领取了。她说,当时拿出这笔钱还是有点压力的,但是现在觉得这个举动太明智了。每月有钱自动到父母账上,而不是子女每月给他们,父母的心理压力完全不一样(父母都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并且这笔钱,是多活一年就多领一年,她说父母心态上就觉得自己要努力长寿一些。常说老小孩,这种信念本身对老人家来说,是好事儿。

03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底气

这位客户是房地产行业的,10年前就年薪百万了,也没啥其他投资,有了钱就买房,目前名下四套房。嗯,他坐标北京。其中西四环的一套房,2004年买入时,15万首付,月供3500,2012年卖了400多万。他又用这笔钱做首付,买了另外一套房。

现在,他分别用一套房子的钱给俩女儿买入年金。他说,这是老爹给女儿们的一笔“防渣男”资产。

他是特别理性和通透的人。他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家庭资产,都收益于过去一二十年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但他说2016年房地产行业的去库存和棚户改造,已经透支了未来的人口红利和货币红利。

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房地产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北京的房价已经降了20%左右。房价即便不跌,因为租售比只有1%左右,其实也是亏的。一套1000万的房子,不涨价就等于一年亏三四十万。1000万的房子,20年后能变成2000万吗?谁都无法预测。但是1000万的年金,20年后确定是变成2000万的。所以,他减持房子,增加年金。

这是经济账。人生的账,他是这么算的:留钱给孩子,是为了孩子更幸福。

一则,他不想一次性给孩子一笔钱,这样往往被挥霍或冒进投资亏掉。

二则,他希望女儿将来选择工作也好、生活方式也好、另一半也好,标准只是:喜不喜欢,而不用顾虑钱多少。

再则,他无法预测孩子将来遇到怎样人、和谁结婚、婚姻怎样,如果遇人不淑,他给孩子的越多,被别人分走的越多。年金险,能确保这笔钱不管孩子的婚姻状况怎样,都是属于孩子的。

04

企业、家庭资产隔离

有位客户是创业者的太太,她说先生辛苦创业七八年了,熬过了最难的时候,企业每年的营收都还不错。但是,她说先生公司的钱,看得到、摸不到,先生给自己的工资开得很低,先生是大股东,这几年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期,他也不大愿意分红,因为希望扩大再生产。

太太担忧的是,做企业,经营本身有风险,还有诉讼的风险。去年,他们的下游合作企业就起诉他们,虽然最后官司打赢了,但是诉讼期间,企业账户都被冻结了。于是,她分三年,以俩孩子为被保险人,每年为每个孩子存100万,作为孩子们的教育金,到孩子18岁时,有565万作为教育金。如果到时孩子上学不要用这笔钱,到下一年就增值约23万,留着大人养老用。

这笔钱,放入保险,可以让家庭资产和企业资产做最大限度的隔离,哪怕家庭资产受企业牵连被冻结,这笔钱也基本是自由支配的。

投保后,太太说,以往任何一笔投资都不如这次让人踏实。

05

强制性储蓄

我有一位朋友,既貌美如花,又能赚钱养家,属于特能赚、又特能花的那种。今年还没过完呢,淘宝账单已经花了30多万了。关键是,她还想不起到底买了啥。那些一时心头好的衣服、鞋子,现在闲置得几乎要被扔出门。

她痛下决心“剁手”的方式是,存一份年金,每年存20万,连存10年,强制储蓄。强制储蓄的结果是,她60岁起每年可以多领10万花,她看觉得很满意,平滑消费,觉得可以“一直有钱一直爽”。

06

保护注意力

一位朋友夫妻俩都在BAT工作,一年收入200万,但是忙啊,真是忙到分身乏术,经常晚上11点还在加班。她选择年金险的理由就是,不费脑地给钱找个稳定增值的地方放。

她说,她家收入的主要靠两人的工资和股权分红。前几年买房投资,现在也没啥好的投资渠道了,关键是要花时间、花脑力去琢磨,他们没有时间去甄别、操作。同在的时间,花在工作上,获得的回报比理财更高。年金险这种傻瓜式理财,对他们来说是保护注意力、节省时间、避免情绪波动最好的方式。

有人做过计算,一次性投入100万到年金,10年后,142万左右;如果是放入基金,10-20%的波动区间,10年内7次上涨、3次回撤(优秀基金经理的水平),剩下130万。

07

给投资所得找个存放处

这位客户是星爷电影里人人都羡慕的“包租婆”,城中村拆迁后,分了好几多套房,租金收入早已超越企业金领,也做一些借贷。但是她很谨慎,见好就收,一直控制着借贷的规模。年金险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存放胜利果实的“大口袋”,存放种种租金、收益,又有固定的、保证的收益率。

写了这么多,还是想提醒大家,年金险之于我们,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多少的问题。或许我们无法一下子拿出100万去锁定长期高利率,但是我可以先拿出10万撬动未来100万去利滚利。

4.025%预定利率的年金险已进入倒计时,请抓住窗口期。

文章来自T博士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