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种常见氨基酸——甘氨酸
甘氨酸(符号Gly或G)是一种侧链只有一个氢原子的氨基酸。它是最简单的稳定氨基酸(氨基甲酸不稳定),化学式为NH2‐CH2‐COOH。 甘氨酸是唯一一种非手性的非必需氨基酸,有时也称为半必需氨基酸。 甘氨酸是一种最简单的氨基酸,属于非极性氨基酸,溶于极性溶剂,而难溶于非极性溶剂。它由所有以GG开头的密码子编码(GGU, GGC, GGA, GGG)。甘氨酸由于其结构紧凑,对二级蛋白质结构中α螺旋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的原因,它是胶原蛋白三螺旋中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甘氨酸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干扰其在脊髓内的释放(如在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期间)会因肌肉不受抑制的收缩而引起痉挛性瘫痪。
中文名:甘氨酸 英文名:Glycine,Gly,G
化学名:α-氨基乙酸、氨基乙酸 化学式:C2H5NO2
分子量:75.067 CAS号:56-40-6
熔 点:232 至 236 ℃(分解) 水溶性:250g/L
密 度:1.254 g/cm³ 外 观:白色至灰白色结晶粉末
等电点:5.97
中性甘氨酸的骨架结构式 两性离子甘氨酸的骨架结构式
非极性氨基酸
甘氨酸从整体上来看是极性分子(所有氨基酸都是极性的),但它属于非极性氨基酸。这是因为判断一个氨基酸的极性的依据是其R基的性质,而非整个分子。甘氨酸支链是一个氢原子把它归为烃链,属非极性。相似的,虽然其易溶于水,但属疏水氨基酸。
两性甘氨酸
历史和词源
甘氨酸是1820年由法国化学家Henri Braconnot发现的,当时他将明胶与硫酸一起煮沸水解。他最初称其为“明胶糖”,但法国化学家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证明它含有氮。美国科学家Eben Norton Horsford,当时是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的学生,提出了“glycocoll”这个名字;然而,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建议取一个更简单的名字“甘氨酸”。这个名字来自希腊单词γλυκύς (意为品尝甜味)(这个词也与糖蛋白和葡萄糖的前缀glyco-和gluco-有关)。1858年,法国化学家Auguste Cahours确定甘氨酸是醋酸的一种胺。
合成方法
施特雷克(Strecker)法:以甲烷与氨合成粗制的氰化氢,然后使甲醛液连续吸收氰化氢,再将反应液和氨于120℃下反应2min生成氨基乙腈,最后加入碱液水解,得到总收率为87%的甘氨酸。
Bucherer法:将三聚甲醛加入碳酸铵和氰化钠的水溶液中,室温下搅拌溶解后于80-85℃下反应3h。得到乙内酰脲水溶液。然后直接加入30%NaOH水溶液,于170℃下水解3h。最后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得到收率为83.2%的甘氨酸。
一氯乙酸氨化法:将氨水与碳酸氢铵混合加热至55℃,加入一氯乙酸水解溶液反应2h。然后升温至80℃脱除剩余的氨,用活性炭脱色。过滤后,滤液加95%的乙醇使甘氨酸结晶析出。分离后用乙醇洗涤。烘干后得粗品。粗品用热水溶解,再加乙醇重结晶,即得成品,收率约42%。
相转移催化法:将氨水2kg加入1L甲醇,然后加入0.3kg六次亚甲基四胺,待溶液澄清后,加入溶有10kg氯乙酸的2L甲醇,体系温度明显上升,到58℃时,伴有大量结晶析出。待温度下降至室温,上层液体澄清时,过滤得结晶,滤液放置2天,又可析出部分结晶。将上述粗品加入2-3倍量的去离子水,加热至70-75℃,溶解后加入2倍体积的甲醇,冷却析出结晶,70℃下干燥2h得精品,产品收率68.6%,纯度99.6% 。
生物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三菱公司把过筛选的好氧土壤杆菌属、短杆菌属、棒状杆菌属等微生物菌属加入到含有碳源、氮源及无机营养液的介质中进行培植,然后将该类菌种在25~45℃,pH在4~9的情况下,使乙醇胺转化为甘氨酸,用浓缩中和离子交换处理得到甘氨酸。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合成甘氨酸的技术有了新的进展。日本Nitto化学工业公司将培养的假细胞菌属、酪蛋白菌属、产碱杆菌属等菌属以0.5%(质量分数,干重)加入到含甘氨酸胺基质中,在30℃,pH7.9~8.1情况下反应45h,几乎所有的甘氨酸胺水解生成甘氨酸,转化率达99%。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