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还记得当年的“三大件”吗?

 

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文/孟泽辉 辛丑年农历三月十二

  提起“三大件”,那便是众所周知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它萌发于上世纪50年代,兴起于60年代,盛行在70 年代,维持到80年代,衰退在9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三大件”如同粮食部门的白面、大米;食品公司的猪油、羊肉;物资部门的木材、玻璃一样,都是最紧俏的商品,凭票证、按比例供应。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大件”虽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是城乡男婚女嫁彩礼清单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农村,男青年为讨一房媳妇,用光了积蓄,借遍了钱财,定下的对象,往往就在“三大件”(农村女方一般不要手表)上卡了壳儿。他们为了把女方提出的“两大件”买到手,求爷爷、告奶奶地说尽了好话,跑断了腿子,人情落下一大堆,事情却迟迟办不成。在望眼欲穿的期待中,婚期一推再推,有的甚至被撂黄而最终告吹。

  过去,城镇普通家庭大多数是占有“三大件”中的一件或者两件,对于“三大件”都拥有的家庭,一般为数极少。每年“三大件”指标按单位人数比例轮流分配,凭特种供应票购买。那年月,谁家买回一大件,左邻右舍都要去瞧一瞧、摸一摸,甚至试一试,图得就是过过“三大件”的瘾。

  乡村农民,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融通关系的环境和打通关节的实力,几乎与“三大件”无缘。虽然每年按比例给各基层供销社调拨少批量的“三大件”销售,但是多数被公社、大小队干部和城里人搞走了,真正急需“三大件”的农牧民家庭,仍然是望洋兴叹。

 

三大件之一---自行车

  50年代中后期,自行车销售数量很少,主要品牌有天津、上海两地生产的“飞鸽”“永久”“凤凰”“红旗”“白山”等加重28型男式自行车。时有“飞鸽快、永久耐,白山车子两礼拜”之说。其时,也有少量从原苏联进口的28 型女式自行车,式样是弯梁、弯把、倒蹬闸,因此,还引申出“牛头把、倒蹬闸,跌倒不知道因为啥?”的说法。再后,较为讲究的就是“飞鸽”“凤凰”链盒儿自行车,“大链盒儿,牛皮座儿,骑个舒服又洋气儿”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60~70年代,城镇单职工家庭占绝大多数,实行的又是低工资,每月三四十元的薪金入不敷出,要想买一辆百十多元的自行车,就得节衣缩食积攒数年才能实现。1962年在高价销售期间,每辆自行车平均价格在600~800元之间,挣工资的干部职工都望尘莫及,更何况是人民公社时期分红极低的农牧民群众。

  1965年,高价自行车恢复到原价凭票供应。1972年以后,随着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供应越来越紧张。虽说机关单位每年也有“三大件”分配指标,无奈人多货少轮不上。于是,托人求情走后门便成了购买自行车的主要渠道。其时,“飞鸽”“永久”两大品牌加重自行车在市场销售中最显紧张,销售部门不得不把下一年度的分配指标提前批了出去。其他品牌自行车也都按比例调拨和销售,由于市场供应有限,作为紧俏商品的自行车,凭票供应长达20年之久。

  那年月,谁家推回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其兴奋程度不亚于现在开回一辆奥迪轿车,主人都要对其进行一番精心装饰。车座罩上带穗的座套;三角车架、前叉、后衣架用布或牛皮纸裹一层,然后刷一层清漆;两车轮中间的轴套拴一个彩色毛圈;车把、闸棍儿、脚蹬等都有专门的装饰品。车子擦得锃亮,严防有半点儿磕碰。风光地骑车上下班,留下一路“脆铮铮”的铃声,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由于自行车稀少,会骑车的人不多,买回的新车子舍不得骑,还得借一辆破旧自行车先斅会骑,然后再骑自己的新车子。那时,经常见到空闲平地上斅车子的大人和孩子们,由于车技不熟练,大人上车子动作很蹩脚,扭扭捏捏骑不多长,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孩子们先斅掏着骑,熟练以后再上大梁骑或坐座儿骑。物以稀为贵,人们对自行车倍加爱护,雨天道路泥泞,甚至有人扛着自行车走,“有车不骑扛着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自行车不仅是家庭的一大件,而且也是家庭最受宠的物件。遇有雨天,主人宁愿步行也不骑车,对自行车的爱护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自行车的人家遇有特殊事情,不得已向邻居或同事开口借车子,主人当然也得认真安顿几句。借回的车子首先要打足车胎气,擦干净再还回去。1984年以后,随着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自行车凭票供应的年代终于结束,它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开始在市场敞开供应,并很快在全民中得到了普及。

  如今,市场出售自行车车行随处可见,无论从品牌、造型,还是质量、性能都与过去的自行车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山地车、赛车成为人们的首选,昔时28型加重自行车已经成为古董。过去买自行车走后门,如今买自行车给你送上门;过去丢一辆自行车无疑是家庭的一大损失,还得到派出所报案,如今谁家没丢过自行车?丢了再买,小事一桩,无须大惊小怪;过去半年的工资才能买一辆自行车,如今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几辆自行车。

  

手表

三大件之二---手表

  解放初期,我国钟表制造业比较落后。手表主要零部件加工技术不过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市场销售主要以进口原苏联手表为主。苏联手表机芯厚重,表盘大,样式呆板,走时误差较大。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在那时也算是高档奢侈品了,除机关干部有少量戴手表者外,厂矿职工戴手表者也不多见,至于广大农牧民群众戴手表者几乎为零。其时,戴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为的是炫耀自己的地位,展示戴表人的风采。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至60年代末期,我国制表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机芯结构质量较差的“粗马表”,逐步制造出精度较高、经久耐用的“细马表”。从上海产第一代“上海”表开始,经过不断地调试改进,第二代、第三代17钻、19钻新型“上海”表以及天津产19钻“东风”表陆续问世,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由于国产手表价格适中,样式新颖,所以销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涌进大量进口手表,主要有瑞士生产的“罗马”“英格”“梅花”“西马”;日本国生产的“西铁城”;法国生产的“野马”等品牌。进口手表制造工艺精良,一般都达到20钻以上,样式也比较考究。机械功能有半自动、全自动;还有附带夜光、日历等功能。

  虽然进口手表价格远超于国产手表,但是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注重其质量和样式,销量一直见好,所以市场上进口手表比国产手表还要紧俏。故有“上海、英格、西铁城,梅花日历全自动”的说法。

  国产名牌手表和进口手表与自行车、缝纫机一样,都是当时紧俏商品,在市场上不敞开销售。但是与其他两大件相比,相对来说要松动一些。这是因为农村这一大市场对于手表的需求量小,加之人们通过关系从外地购买,这就缓解了当地手表供求之间的矛盾。之后,国产手表又相继推出:“北京”“解放”“孔雀”“宝石花”“海鸥”“钟山”“延安”“双菱”等一大批低价格、新品牌。手表销售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它很快在全民中得到普及。

  60年代初期,国外研制成功用电池代替发条的电子手表。70年代后,在原有普通电子手表的基础上,又研制生产出音叉震荡式、石英震荡式和液晶显示等电子功能较先进的新品种。电子手表造型奇特,突出个性特点,形状有:方盘、长盘、椭圆盘;超薄型、裸型、扫描型、跳格型;功能不仅有年、月、日、星期、时、分和国际标准时间显示,而且还有自动报时显示和指示灯显示等。尤其是女式坤表,造型五花八门,表盘镶缀地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电子手表价格低至十几元一块,中到百八十元一块,再高还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块的,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名牌电子手表“飞亚达”“罗西尼”“欧米茄”“天王”“依波”“雷达”等,它不仅被人们作为一种时尚而佩戴,同时还被人们广泛地用于收藏和作为礼品馈赠。电子手表以其低廉的价格,准确的走时,新颖的式样等优点取代了机械手表,并迅速地占领了市场,成为手表销售的主流。过去人们常说“飞鸽车子英格儿表,一打电话就来到”,如今得以实现。但其内容却有了质的飞跃,这就是自行车换成电动车,机械手表换成电子手表;戴手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成年人,未成年人也都戴起了手表。

缝纫机

  三大件之二---缝纫机

  缝纫机在“三大件”中,是生产数量最少,需求数量最大,市场供应最紧张的一大件。早期品牌主要是“大四四”“飞人”等死头缝纫机;再后生产的“上海”“天津”“牡丹”“蝴蝶”“蜜蜂”“燕”牌等活头缝纫机,都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上都是抢手货。

  五六十年代,城乡居民家庭人口少则五六口,多达十余口,穿衣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其时,市场很少有成品衣服销售,即便有人们也消费不起,扯布量身自己裁剪缝制便是常规。虽说缝纫机已走进家庭,但是为数极少,家庭主妇期盼有一架缝纫机代替手工缝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数量少、需求大,很多家庭一直等到敞开供应以后,才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过去,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不论谁家买回了缝纫机,左邻右舍都要跑去看看,摸摸这儿、瞧瞧那儿,一片赞誉声。女人们把缝纫机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谁家有个小针线活儿,拿去动动缝纫机,乡里乡亲没说的,片刻功夫,不但让你心满意足,而且还融洽了邻里关系。缝纫机把许多家庭主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它功不可没。

  1975年,台式电动缝纫机进入市场,由于人们习惯用脚踏手控缝纫机,再说它也是家庭的一大显眼摆设,所以,对电动缝纫机的性能还没有完全认识,对它的式样也难以接受,市场销售并不见好。1980年以后,全国各地缝纫机生产厂家逐渐增加,各种品牌的缝纫机纷纷上市,尤其是服装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服装销售市场的建立,购买成衣、时装已成主流。家庭用缝纫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们曾经梦寐以求的缝纫机身价骤跌,同其他商品一样,开始在市场上敞开供应。

  如今,城乡服装销售市场比比皆是,人们春夏秋冬四季服装齐备,从内衣到外衣、从棉衣到单衣、从坎肩到大衣应有尽有。西服系列、休闲系列、牛仔系列、皮衣系列等,种类五花八门。服装款式天天有新样,质地颜色年年有变化。人们穿衣不再是为了保暖御寒,而是在追求时尚、赶超时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下,谁还扯布量体裁衣呢?与缝纫机同时出现的裁缝铺,也是以改制旧服装或扦裤腿边儿为主,加工业务渐显萧条。于是,显赫一时的缝纫机,最终被家庭所淘汰。

  80 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占统治地位30年的家庭“三大件”被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所取代。但是,电子产品发展的速度往往超于人们的想象,它很快就得到了普及,成为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一个以手机、电脑、摩托车为主的“三大件”在家庭消费领域中迅速兴起,成为人们追求和消费的新时尚。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手机和电脑得到普及,摩托车被家庭轿车所取代。如今,人们又有了新的追求:高层住宅楼、高配越野车、银行存款三项硬指标,不仅成为青年男女谈婚论嫁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父母为儿女奋斗的目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