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十分重要。
(一) 产地
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其质量存在着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分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和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内蒙古的甘草、黄芪,四川的川芎、川乌、川贝母,重庆的黄连、陈皮等。由于中药的质量依赖于产地的自然条件,因此选择使用“道地药材”是保证药效的重要前提。
(二)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与方法对保证药物质量关系密切。一般地讲,药材的采收应该在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
植物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可归纳为:全草大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花及花粉一般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果实及种子大都在成熟时采摘;根及根茎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树皮及根皮通常在春夏之间采剥。
动物药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集。如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贝壳类多在夏秋季捕捉;桑螵蛸、露蜂房多在秋季卵蛸、蜂巢形成后采集;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
矿物类药,全年皆可采挖,只需注意方法,择优采用即可。
(三)干燥
干燥是保存药材的基本条件,其方法有晒干、阴干、烘干和用石灰干燥等。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有些药物不适合上述方法干燥,特别是易变色的药材,则适宜于石灰干燥法。近年来,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的干燥中,具有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等优点。
(四) 贮存
药材贮藏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如果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甚至失效。为确保疗效,必须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等方法处理贮存。一般药物与剧毒药物必须分别贮存。对剧毒药材,宜写明“剧毒药”标签并由专人保管,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的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物的特殊处理。炮制是否得当,对保证药效、用药安全及便于制剂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炮制目的
⒈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有毒中药经炮制后,使有毒成分减少或发生改变,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以能更安全的服务于临床。如川乌、草乌及附子等,经炮制后,有毒成分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大为降低。
⒉ 增强药效 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含量,或产生新的有效成分,使药效增强。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有效成分溶出率往往高于生药。如生黄连中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为58.2%,而酒制黄连为90.8%,炮制品明显高于生品。许多种子,如莱菔子、紫苏子等炒熟后,种皮爆裂,有效成分溶出增加。
⒊ 改变药物性能 炮制可影响药物的归经、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使应用范围改变或扩大。如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炮制成熟地黄则能滋阴补血、填精补髓。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⒋ 利于贮存 药物经纯净修治、除去杂质、制成饮片、干燥等方法炮制处理后,有利于药材贮藏和保存药效。如蒸制桑螵蛸,杀死虫卵后,更利于贮存。
⒌ 便于服用 一些动物药、动物粪便及有特殊臭味的药,经炮制后可矫味矫臭。如醋炒五灵脂及麸炒白僵蚕,可避免因服药引起的恶心呕吐而利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⒈ 修治法 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作准备。
⒉ 水制法 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作用主要在于清洁药物、除去杂质、降低毒性、软化药物便于切制等。常用方法有漂洗、焖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⒊ 火制法 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称火制法。根据加热的方法、温度、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火制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炮制方法。
⒋ 水火共制法 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基本方法有蒸、煮、zaozi008、淬、炖。
⒌ 其他制法 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此外,中药炮制过程中,常会应用炮制辅料。常用的辅料主要有液体辅料如酒、醋、蜂蜜、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胆汁、米泔水、麻油等和固体辅料白矾、食盐、稻米、麦麸、豆腐、羊脂、土、蛤粉、滑石粉、朱砂等两大类。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反馈出来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及治疗作用、临床疗效,经不断推测、判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药性理论,使原有的药性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中药的性能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运用、研究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一) 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此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二)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现分述如下:
⒈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辛味,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
⒉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药、调和药及止痛药多具有甘味,故甘味药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故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此外还有“淡”味药,本类药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小便,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出血等病证。
(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也就是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般地讲,凡具有升阳发表、驱散风邪、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大多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重镇安神、利尿渗湿、消食导滞、息风潜阳、止咳平喘及降逆收敛的药物,其药性大多是沉降的。但是,也有少数药物存在着双向性或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此时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药性灵活掌握。
升浮药,大多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多为气厚味薄之品,总的属性为阳。本类药物质地轻清空虚,其作用趋向特点多为向上、向外;沉降药,大多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多为气薄味厚之品,总的属性为阴。其质地多重浊坚实,药物趋向多为向下、向内。
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气味厚薄、四气、五味、用药部位、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等有关。
(四) 归经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
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引经药起“向导”作用,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现将部分引经药介绍如下: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五) 中药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⒈ 毒性分级 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⑴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斑蝥、雷公藤、巴豆、升药等。
⑵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常山、洋金花、 蜈蚣、白花蛇、雄黄、轻粉等。
⑶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猪牙皂、鸦胆子、苦杏仁、zaozi009虫、密陀僧、干漆等。
⒉ 中毒原因 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对于预防中药中毒十分必要。其主要原因有:
⑴ 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量服用乌头、附子、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即可引起中毒。即使毒性不大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果超大量服用,亦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如服用关木通60-100g,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服用苍耳子100g可引起急性肝坏死和全身广泛出血。
⑵ 服用太久:超疗程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蓄积中毒。如长期服用朱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出现痴呆及血尿、蛋白尿等;长期服用雷公藤、火把花根可引起性腺损害,导致闭经、阳痿。
⑶ 炮制不当:不少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等,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炮制,以降低药物毒性或消除药物副作用,方能入药。如使用上述药物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的生品,即会引起中毒。
⑷ 配伍失误:临床处方中,违背了“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如将甘遂与甘草同用;或配伍不当,如朱砂与碘化物或溴化物类药物同用,产生有毒的碘化汞或溴化汞,可引起中毒性腹泻。
⑸ 制剂不妥:药物因制剂不同,其药效、毒性也不同。酒能使川乌、草乌、附子等毒性增加。如将其制成药酒服用,则极易中毒。在制剂过程中,煎煮时间甚为重要。煎煮时间适宜,可以消除或缓解毒性。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先煎久煮可使有毒成分乌头碱、商陆毒素等破坏,毒性下降;若煎煮时间太短,即会引起中毒。
⑹ 外用失控:外用中药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此类药物常有斑蝥、蟾皮、蟾酥、砒霜、轻粉、巴豆、生南星、芫花、闹羊花等。主要为大面积广泛、长期使用所致。
⑺ 误食误用:民间常因自采、自购、自用而误食;医药界常因错收、错买、错发而误用。如木通误用关木通,天仙子误作菟丝子,商陆误为人参用等。
⒊ 预防措施 应用有毒药物时,除在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尽量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安全用药。首先,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再次,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做到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
四 中药的用法
(一) 配伍
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在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将“七情”配伍关系分述如下:
⒈ 单行 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如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马齿苋治疗痢疾。
⒉ 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如麻黄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陈皮配法夏加强了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
⒊ 相使 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如吴茱萸配生姜,后者可增强主药吴茱萸暖肝温胃、下气止呕的作用。
⒋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⒌ 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麝香杀杏仁毒等。
⒍ 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如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⒎ 相反 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如贝母反乌头,甘草反甘遂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七情配伍关系中,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临床用药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法,而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
(二) 用药禁忌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应当注意用药禁忌。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食忌三方面的内容。
⒈ 配伍禁忌 所谓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破坏和降低原药物的药效,因此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中药配伍禁忌的范围主要包括药物七情中相反、相恶两个方面的内容。历代医家对配伍禁忌药物的认识,都不一致,金元时期才把药物的配伍禁忌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并编成歌诀传诵至今。现介绍于后:“十八反”歌最早见于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首见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参考资料】 中西药联合应用不当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出现毒副作用而影响临床疗效。在中西药并用,或中西药在一日之内交替使用时,都必须严格掌握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①形成难溶性物质 如四环素族及异烟肼等能与石膏、海螵蛸、石决明、龙骨、牡蛎、瓦楞子等所含钙、镁、铁、铝等离子产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影响前者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②影响药物的分布与排泄 如磺胺类药物与富含有机酸的乌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同用,可致磺胺在尿中形成结晶;这类中药还可增加呋喃坦丁、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在肾脏的重吸收,引起蓄积中毒。
③抑制酶活性 砷可与酶结合形成不溶化的沉淀而使酶失活,故酶类西药如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淀粉酶、胰酶等不能与含砷中成药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小儿奇应丸、解毒消炎丸等合用。
④酸碱中和 如山楂、山茱萸、五味子及乌梅丸、山楂丸、保和丸、六味地黄丸等酸性中药不应与氨茶碱、碳酸氢钠、胃舒平等碱性药合用,两者疗效均受影响。
⑤产生毒性反应 如含汞的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人丹、七厘散、紫雪丹、 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能与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可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硫化汞、碘化汞等。
⑥拮抗作用 含犀角、珍珠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小儿化毒散、回春丹等不宜与黄连素同用,因前者所含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与黄连素有拮抗作用。
⑦产生酶促作用,加速体内代谢 含乙醇的中药制剂如国公酒、骨刺消痛液等,不能与鲁米那、苯妥因钠、安乃近、水合氯醛、胰岛素、降糖灵、D860等同服,因乙醇可加速上述药品的代谢过程,使半衰期缩短,疗效降低。
⑧产生酶抑作用,增加副作用 如麻黄或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哮喘冲剂、半夏露、气管炎糖浆等不宜与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 闷可乐等合用。因后者对单胺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可使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而大量贮存于神经末梢中。麻黄中的麻黄碱可促使贮存于神经末梢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导致血压急剧增高。
⑨作用类似,易致中毒 含有强心甙的中药及中成药万年青、福寿草、夹竹桃、蟾酥及救心丹、活心丸、麝香保心丸、营心丹、护心丹、心益好等不宜与西药强心甙合用。因二者同时使用,剂量难于掌握,易致洋地黄中毒。
⒉ 妊娠用药禁忌 所谓妊娠禁忌药,是指对妊娠母体或胎儿具有损害作用,干扰正常妊娠的药物。根据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药物大多毒性强、药性猛烈,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慎用的药物主要有活血破血、攻下通便、行气消滞及大辛大热之品,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
⒊ 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和归经等特点,因而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证候,而对其他证候无效,甚或出现反作用。此时,对其他证候而言,即为禁忌证。如便秘有阴虚、阳虚、热结等不同,大黄只适用于热结便秘,而阴虚、阳虚便秘就是大黄的禁忌证。一般药物大多有证候禁忌,其内容详见于各论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项内。
⒋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食忌包括病证食忌和服药食忌两方面的内容。
⑴ 病证食忌 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性质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的痊愈。如温热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寒凉证应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⑵ 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是指服药时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或变生他证。如服人参时忌食萝卜;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
(三)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于一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品,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般地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⒈ 药物性质与剂量 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洋金花等用量宜小;质坚体重的药物如矿物、介壳类用量宜大;质松量轻的药物如花、叶、皮、枝等用量宜小;鲜药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而干品用量宜小。
⒉ 药物配伍与剂量 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入汤剂要比入丸、散剂量重。
⒊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一般地讲,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均要减少用量。五岁以上用成人量的1/2;五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⒋ 季节、地域与剂量 如发汗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苦寒泻火药夏季用量宜重,冬季用量宜轻。解表药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宜重;在炎热夏天的南方,用量宜轻。
(四) 中药的煎服法
中药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剂型,其煎法和服法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响。
⒈ 煎药法 煎药法主要是指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⑴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
⑵ 煎药用水:古时曾用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等水质洁净新鲜的水。
⑶ 煎煮火候:有文火及武火之分。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谓武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称文火。
⑷ 煎煮方法:正确的煎煮方法是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30—60分钟,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煎煮2—3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和后分2—3次服用。煎药火候的控制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地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急煎;补益药需文火慢煎。有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特殊,归纳起来主要有 ①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版、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龙骨、磁石、生石膏等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完全析出。对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以降低毒性,保证安全用药。②后下: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气味芳香,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③包煎:对于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粘性强、粉末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可避免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焦化。④另煎:对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品,往往单独另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⑤熔化:又称烊化。如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饴糖等为避免入煎粘锅,往往用水或黄酒加热熔化兑服。
⒉ 服药法 主要包括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⑴ 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一般地讲,病在胸膈以上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宜饭前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早晚空腹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驱虫药及泻下药宜空腹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⑵ 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宜温服,但解表药宜偏热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服用丸、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