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毛主席临终前接见叶剑英,在其手背点了几下,留下了无声的遗嘱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就在恶化。

1975年11月之后,毛主席的病情开始不断反复,不仅气喘加重,语言不清,甚至连吞咽也遇到了问题。

在1976年6月26日深夜,叶剑英等领导人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毛主席握住了叶剑英的手,在7月6日,毛主席更是在叶剑英的手背上点了几下,留下了无声的遗嘱。

无声的遗嘱

从1976年5月11日,毛主席的身上出现了可怕的心肌梗塞现象。

在这一天,毛主席突发了疾病,脸色也变得非常苍白,病情十分严重,中央鉴于毛主席的病情发展,特意安排了几人来负责对毛主席的医疗工作。

当毛主席心脏上面的问题逐步控制以后,医疗小组又发现了其他病情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毛主席此时已经无法进食。

到了这个时期,就连工作人员们给他喂饭都成为了一件难事,只能喂一些流食。

随着他的抵抗力不断变弱,医疗小组的成员们提出了要为主席使用胃管来增加营养,可他还是拒绝接受胃管,就连华国锋亲自劝说,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5月30日深夜,毛主席的心脏病问题再度复发。

此时的主席呼吸急促,浑身都是大汗淋漓,并且出现了短暂的昏迷状况。

所幸陪伴在身边的工作人员们及时发现了异样,才很快抢救了回来,这次发病之后,毛主席同意在耳垂上抽取血液进行化验,在之后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毛主席的病情一直都比较稳定。

一直到6月26日,毛主席的病情则又发生了变化,心电图上显示,毛主席出现了心率加快和早搏的情况。

行动不便的毛主席仍然不时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将他转移到沙发上休息,后来,他感觉到非常难受,又想转移回床铺上。

在当晚7点,遥感心电仪也测出毛主席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现象,而这次心肌梗塞的面积,比5月11日那次面积要略大一些,华国锋等人急忙赶到了而毛主席的住地。

在这段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都接连来到病床旁,他们当时也不清楚,主席的身体状况到底到了一个什么样程度。

他跟叶剑英之间的革命友情已经很多年了,当然,叶帅也是他非常信赖的一位元帅,两人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由于此前周总理也已经与世长辞,此时最为核心也最有资历的两个人物其实是邓小平和叶剑英。

邓小平在周总理生病期间就帮助主持过中央的日常工作,而叶剑英手握兵权,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7月6日,朱德病逝,此时毛主席的病情也在加重。

在毛主席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着队来到毛主席的病榻前,和他做最后的诀别。

当叶剑英走过来的时候,毛主席的眼睛忽然微微睁开,看到了站在前面的叶剑英,当时的灯光比较昏暗,不过大家也明显注意到,毛主席正在努力睁大眼睛。

他卖力地挥了挥手臂,想让叶剑英走近一些。

此时的叶剑英非常伤心,眼睛早已模糊了起来,并没有发现毛主席细微的动作。

待到叶剑英都已经走出了病房,毛主席意识渐渐清醒了过来,并用手示意。

此时一位护士观察到了这一情况,立马追上了叶剑英,对他说:“首长,主席在招呼您。”

叶剑英听到护士这么说,连忙赶回了病床旁边,他弯下腰,将耳朵贴到毛主席的嘴巴旁边,看看主席还有什么想要交代的。

毛主席的嘴唇微微动了一动,想要说些什么,可是最后还是没能说出来。

叶剑英非常紧张,担心错过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他握住了毛主席的手,表情非常着急,凝视着主席,还是没能听到主席说出了什么。

到了最后,毛主席的手指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动了几下,就结束了。

看主席实在没有办法张口说话,叶剑英也只好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病房。

回到住所之后,他马上就开始陷入了沉思:毛主席为何特意招呼,还有什么是需要具体交代的,手背上轻轻动的那几下所蕴含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无声的遗嘱,究竟有着什么具体的含义?

“无声遗嘱”可能蕴含的秘密

1970年,叶剑英也在湖南过了一段时间普通百姓的日子,可他的心里,本就非常复杂。

一天晚上,本来天已经黑透了,可周总理的电话打到了叶剑英秘书这里,第一句就是在问:“叶帅睡了吗?”

对方回答“已经睡了”,周总理在确认叶剑英没有服用安眠药以后,让秘书叫醒了叶剑英,并提示汽车马上已经来了。

不一会的工夫,汽车就来到了叶剑英下榻的楼房外面。

这天晚上,毛主席和叶剑英也聊了很多很多,主席表达了一些想法,并且说道:“元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在后来的庐山会议结束之后,叶剑英又被周总理留了下来,并告诉他之后一起回北京,有更加重要的使命。

回北京之前,叶剑英又在庐山和毛主席单独见了一次面,两人同样聊了很久很久。

之后的日子里,叶剑英也妥善处理了主席和总理提出的任务,一切都在表明:叶帅是毛主席的左膀右臂。

而历史,也在不断证明着这一切。

在最早期的革命历程当中,毛主席曾借吕端来评价叶剑英,提到了“叶剑英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要害,做事从大局出发,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叶剑英的革命史也同样印证了一个对他的评价:大事不糊涂。

1922年陈炯明叛变的时候,叶剑英挺身而出,保住了已经蒙难广州的孙中山先生,他的能力,本就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1926年,北伐军攻下了南昌,蒋介石更是想将这位大将收入自己的麾下,并且希望他能够做自己嫡系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可叶剑英却将这些完全给拒绝了,在他的心里,本就有了一杆秤。

而在后来蒋介石发动了政变之后,叶剑英更是通电反蒋,并秘密加入了中共。

历史上著名的南昌起义,叶剑英也同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各项工作,最终保障了起义的顺利进行。

红军时期,大家全都缺少物资,各路统帅都在和士兵们过着同甘共苦的生活,叶剑英一直都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并且运筹帷幄,负责着总部的参谋工作。

元帅的风范,早已刻在了叶剑英的骨子里。

叶剑英也是一位“元帅诗人”,他同样留下了很多潇洒的句子,比如在1965年重读毛主席的著作《论持久战》时候,他就写下了一句“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这里面,更是对当时国际紧张局势的深刻思考。

而他和伟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充满着文化气息,里面也大有深意。

在1975年3月,毛主席主持了生前最后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引用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他也称,三国时期的孙权是一位很能干的人。

会议的召开过程严肃而不失活泼,毛主席也当众要求叶剑英能够背诵下一全文。

之后,毛主席更是说:“当今没有孙仲谋,叶剑英有些文化,他看不起吴法宪,就是吴法宪不行。”

这其实也在隐喻:叶剑英在对待很多大事的时候,总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这一点本就非常难得。

在70年代,毛主席更是将叶剑英不断放在“节骨眼”的位置上。

这期间,毛主席让叶剑英去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这是关键时期的一项特殊任命。

叶剑英也是不负嘱托,和周总理共同处理了一些军队当中的遗留问题。

在这之后,叶剑英也在主持军委的工作,并当选了副主席。

1973年,邓小平同志从江西回到了北京,叶剑英率先提出:小平同志回来了,我提一个要求,希望小平同志能够来参加和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12月12日,毛主席特别提出: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来参加军委,当委员。

特别是在周总理病重期间,叶剑英更是处处帮助邓小平建言,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

这都源于叶剑英“大事不糊涂”。

这几年的时间里,叶剑英一直都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毛主席的识人之明以及对叶剑英的信任,也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也说明,叶剑英做人的胸襟和气度,以及做事的见识能力,都站在了历史的高处。

不过,毛主席逝世前,在叶剑英手背上敲的那几下具体是什么含义已经不得而知,不过叶剑英在后续工作的处理上,一直都在正确的轨道上。

在毛主席逝世以后,叶剑英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毛主席的治丧工作当中。

面对现状,叶剑英或许突然明白了:现在只有他还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或许大事,只能由他来做了,这也许就是毛主席“无声遗嘱”的内容吧。

而叶剑英在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充分对得起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之后,国家逐渐回到了正轨之上。

参考

一份无声的遗嘱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0年毛泽东半夜秘见叶剑英 交给他何特殊使命 人民网

毛泽东看叶剑英的“大关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