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卓成曦|闽江里的“冬虫夏草”,你敢挑战吗?

 

流蜞 / Liuqi

在福州有句俗语叫:“流蜞走下暝”,什么意思?下暝就是下半夜,这是形容像流蜞似的,在夜间精力充沛、到处活动的人。流蜞,是生长在闽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流处的泥沙质土壤中的一种虫子,在广东称为禾虫,学名为疣吻沙蚕,是闽江口名贵特产,因其营养丰富,而被渔民称作“江中的冬虫夏草”,亦是在夜间才江底的泥土中出来活动

活的流蜞

流蜞形如小蜈蚣,腹下两旁密生着两排软脚,其色金黄带红杂绿,外貌丑陋。它的身体能随光线的变化而变换自体颜色,所以看上去给人感觉是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它们相互间裹成一团并不断扭动着的身躯,看着确实有点恶心。但对于很多福建人来说,它却是难得的美味与补品。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说流蜞滋阴壮阳、健脾胃,十分滋补

每年上半年立夏至小满,下半年寒露至霜降时节,农历初一或十五潮涨之时,流蜞会钻出泥面,在咸淡水交汇处的草滩附近聚集觅食。特别是到了农历八、九月,这时的流蜞称为 “秋分虫”,体态丰腴肥嫩,含浆饱满,不但数量多,而且皮薄、浆多、个大,是流蜞中的极品。捕捞流蜞的工具也很特别:是做成漏斗状的密网袋,底端到顶部三至五米的高度,一般布置在水草丰富的河道中央,用竹竿支撑,根据河道的大小布置一到几十张网。待到夜间江水刚刚开始退潮时,把密网的顶端提离水面,流蜞就会随着水流进入网兜,当然跟着流蜞一起进入网兜的还有些虾、蟹,杂鱼,所以必须经过筛网过滤,把流蜞筛出。

捕捞流蜞

流蜞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或清甜香滑,或焦香可口。流蜞蒸蛋是最常见的做法:流蜞洗净后置于盆中,洒入些盐粉,盐粉所到之处,流蜞随即爆浆而亡,然后加入打好并调味的鸡蛋液(通常蛋液中会加些酱油、糖、芝麻油、胡椒粉、福建老酒),入蒸笼蒸熟即可。在广东的中山、东莞等地,会将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烤得蛋羹干巴、表面微焦,然后就会散发出一阵奇香,比蒸的更香、味道也更浓郁。

我更喜欢吃生炒流蜞,这种做法比较考厨艺,因为火若太旺必将流蜞炒至爆浆而不成形,所以必须小火慢炒,炒制的动作需柔和,大概费时半个钟头左右方能炒成,原汁原味保留了流蜞的特有清香。福州人还喜欢用它来炒韭菜,说是壮阳,其实简单一点用姜葱炒亦是鲜美。烹制禾虫的方法很多,蒸、炒、煲、炖、焗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

流蜞蒸蛋

韭菜炒流蜞

有次一个北京朋友来福州找我玩,恰逢秋分过后的仲秋时节,正是流蜞最肥美的季节,就带他到城门一家河鲜馆吃流蜞。到点菜处他一看到蠕动、扭曲着身体的一大盆流蜞,脸色霎变,直呼不吃这“虫子”,我笑着和他说:“你先别急着下定论,待会先试一下再说。”坐下吃了几个菜后流蜞蒸蛋上来了,我先舀了一勺吃了后直呼美味,一个劲儿地招呼大家尝尝,友人受不了诱惑,终于尝了一口……这一尝就收不住了,你一口、我一口……不消一会一盆流蜞蒸蛋已经见底了,友人似乎意犹未尽,说再来一份,被我阻止了,我说好吃的东西不可一下子吃到腻,留点念想,下次再来吃。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