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光明网评论员:脚踩“垫子”观摩玉米地,何以引来那么大争议

 

阅读提示】专家脚踩“地毯”观摩玉米地?贵阳一玉米交流会引热议 承办方回应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网传贵阳一处玉米田间举行交流活动,专家脚踩“地毯”走在玉米地里。有网友称,这“地毯”通道系将玉米砍倒后铺就的,就此引起争议。目前此次交流会的承办方贵州省农科院解释称,网传并非事实,“我们没有砍玉米,一棵都没砍,而铺垫子是出于安全考虑,下雨天用来防滑的。”

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这是一次名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及南方区2022年玉米田间开放交流活动”。从网传的照片中也能看出,全程有摄像机跟拍,人们前后簇拥。很明显,这是一次和农业有关的“活动”。

所以当地的回应未必没有道理,包括出于防滑考虑铺了垫子,展示田本来也要留过道而不是砍了玉米等。饶是如此,却似乎并没有平息网上的舆情,依然有不少人觉得这是“作秀”“形式主义”“不接地气”。

这个交流活动完全是场秀吗?恐怕千里之外、手机屏幕前的我们,未必能得出很准确的结论。这样一场交流活动,放到其他任何领域,大概都是不起眼的一则通稿罢了。但到了田间地头,却引发了巨大争议,吸引流量无数,这很值得琢磨。

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于这种“交流”,太不像“种地”了。没有泥土满身,没有脚踩大地,没有弯腰驼背,没有蓑衣斗笠……总之,这些专家穿着白大褂,体面地来到了田间,干干净净地回去,跟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显得轻松、简单。

那么问题是,一场交流活动,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吗?或者说,摆出插秧种稻的架势,真的会让这场交流活动效果更好吗?这些,恐怕很多人都无暇细细分析,只是直观来看,交流活动的样子,套不进传统的农业叙事,于是争议便产生了——这个形式,看着不那么“农业”。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农业生产在某种程度被道德化。这种道德化是有道理和原因的,人们为了摆脱饥饿走过了十分艰难的历程。所以躬耕田野、俯首田间的姿态,总能引发一种从土地情结出发的赞美与讴歌。而伴随这种礼赞的,则是农业意象被固化成某种形态,人们对农业生产苦与累的抒情,反倒内化成了一种当然样态。一旦农业场景里没有这些元素、背离了这种意象,就容易让一些人感到不适,被认为是对传统叙事的冒犯。

“交流活动”的舆情,相当程度也是这个问题。很多人在乎的不是这个活动有没有效果,而是“在农田里怎么可以这个样子”。不妨仔细想想,一定不能这个样子吗?或者只能有一个样子吗?现代的农业,本身就是多元指向的:它在田间,也在实验室;它让人果腹,也创造巨大价值;它需要人力资源,更需要智力资源;它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有着最先进的技术。

网上有一个质问,很有代表性:“难道农民种地也能脚踩垫子吗?”虽然逻辑不够自洽,比如种地和活动本身不是一件事,但这个问题依然是有价值的。种地踩垫子未必是农民需要的,但让农业生产更加轻松、自动化,摆脱那种艰难沉重的传统印象,这一定是农民的盼望。别把农业生产者绑在某种叙事里,让他们更体面地从业,这确实应当成为努力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拖欠土地流转费还群嘲农民,“底气”何来

来源: 光明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