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包头过年“打蒸锅”

 

北京晨报记者 张静姝

故乡 内蒙古包头市

故乡 内蒙古包头市

“吃”是我家过年一件天大的事儿,尤其小时候,过了腊月二十三,奶奶家的厨房就进入了白天黑夜连轴转的状态。锅灶不断火,热气腾腾的厨房总是飘香四溢。我和表弟就守在灶台边“等肉”,大人们一边尝着咸淡生熟,一边就捞起一块塞在我们嘴里给解口馋。

临近年关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美食新鲜出锅,扒肉条,红烧丸子,清蒸羊,黄焖鸡,煨牛肉,八宝粥,这6样俗称“六大碗”。当然,依据各家喜好,也会有酱牛肉、红烧肉、清蒸带鱼等花样。在老包头人的嘴里,这些都叫“蒸锅”。而大人们这一顿忙乎,就叫“打蒸锅”,提前购置食材,经过一系列的煎炸闷炖炒,做出上述几肉菜,分装在大碗里冷冻起来。从年三十起,亲朋好友团聚,将冷冻好的肉碗上笼屉一蒸,再简单地搭配一些蔬菜冷盘,一桌“满汉全席”似的家宴毫不含糊地闪亮登场。

记忆里,爸爸是家里“打蒸锅”的主角,一般一天只来得及做一样,虽然从小爱往锅灶边儿上凑着看热闹,但根本不知道这些好吃的东西咋做出来的。只记得爸爸手里摆弄的大块肉,在浓油赤酱里折腾一天,才有资格出现在我家的白瓷碗里,爸爸做的红烧肉和扒肉条一度很有名气,奶奶家邻居们闻着味道就知道,老张家大儿子又在家烧肉,还有人蹭进厨房看料学手艺。一般一种“蒸锅”要做出10碗以上,才能满足兄弟姐妹们各家过年的饕餮盛宴。

爷爷奶奶已年逾八旬,爸爸也快六十岁了,“打蒸锅”这种费力气耗精力的活儿真的成了家里一份甜蜜的负担。临近年底我会特意打电话告诉他们别再做,怕累坏身体。但爷爷仍会拄着拐棍儿跑好几家超市对比哪家的肉更新鲜。爸爸就算嘴里唠叨着腿疼腰酸,也还是不惜为了做出一大锅红烧肉熬夜到凌晨2点多。奶奶特意买了大冰柜,谁爱吃哪种,谁家拿几碗,她心里特有数。

过完年临走时候,冷冻的“蒸锅”成了家的味道被装进行囊,一路伴随我们从塞外小城飘进北上广的小厨房。就是这一口年味儿,跟着味蕾和我一起离开了老家,也带着爱与牵挂和我一道回到了北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4393.html